上海羊羽卓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传感器有院士 多位传感器专家当选2023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附名单)

发布时间:2024-10-06 14:10:02

多位传感器专家当选2023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附名单)

11月22日下午备受瞩目的2023年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增选名单正式公布!

据公告显示,2023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59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3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共选举产生74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科学技术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入选两院院士是我国科学研究人员的最高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医学科学院(筹)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成功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传感器专家网https://www.sensorexpert.com.cn

专注于传感器技术领域,致力于对全球前沿市场动态、技术趋势与产品选型进行专业垂直的服务,是国内领先的传感器产品查询与媒体信息服务平台。基于传感器产品与技术,对广大电子制造从业者与传感器制造者提供精准的匹配与对接。

本次两院院士有多位传感器及仪器仪表、半导体等领域专家当选!恭喜!介绍请见下文,文末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2023增选院士全名单。 院士资料来自各单位官网,因时间紧促,资料繁多,内容如有错漏请在传感器专家网公众号本内容底下留言讨论。

2023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传感器领域专家名单&简介

刘胜

年龄:59

工作单位:武汉大学

研究方向:微纳制造及芯片封装与集成

学部:技术科学部

简介:

刘胜,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B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会士。现受聘为科技部“十三五”微纳制造主题专家组成员。目前在研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级重点重大项目。

刘胜院士是电子封装科学与技术领域杰出专家,他长期从事集成电路、LED 和微传感器封装及可靠性理论和前沿技术研究,取得了系统的原创性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6)、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2018)、电子学会十佳工作者(2018)、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015)、美国白宫总统教授奖等,发表SCI论文260余篇,引用超过2800次,出版著作5本,已授权专利170余项。现任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 执行院长、武汉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

郑海荣

年龄:45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研究方向:医学成像仪器与医疗设备

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

简介:

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何梁何利科技创新奖及全国“创新争先”奖状获得者。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Paul C. Lauterbur生物医学成像中心主任。担任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主任、中科院健康信息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获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领域为医学成像理论、技术与仪器系统、信号处理与电子学。主持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国家重大科研仪器专项等科研项目。发表论文200余篇,授权专利100余项,一批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主持完成的高场磁共振成像技术与设备成果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孙胜利

年龄:52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研究方向:光学工程

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

简介:

1999年5月至今,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所工程三室主任。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副所长、智能红外感知中科院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级专家。

主要从事天基信息获取研究工作,致力于揭示特殊环境中红外探测噪声与时空相关性机理,系统研究了影响探测灵敏度的基本问题,使广域空间微弱时变信号高效捕获难题获得突破。研究领域包括红外智能感知、光电仪器的现代设计方法、数字化制造和全过程定量化测试。近年,引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天文学等领域的新方法新理念,追求智能红外感知的新突破。

荣获中国航天钱学森杰出贡献奖,中国首届创新争先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天基高时效红外探测技术),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 (天基红外探测关键技术)。

张荣

年龄:58

工作单位:厦门大学

研究方向: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与材料

学部:信息技术科学部

简介:

张荣 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2月出生,1983年南京大学物理学系本科毕业,1986年南京大学物理学系半导体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1995年获南京大学半导体专业博士学位。现任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副部长级)、党委党校校长。

先后主持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十余项国家和地方重大研究课题,在新型低维量子结构与器件方面,特别是在Ⅲ族氮化物异质结构与器件、硅基异质结构、纳米结构与器件、宽禁带半导体自旋电子材料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有重大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

2023年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传感器领域专家名单&简介

孙以泽

年龄:64

工作单位:东华大学

学部: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

简介:

孙以泽,现任东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电子工程学科带头人、上海市领军人才,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宝钢优秀教师奖、桑麻奖教金、上海市松江区先进工作者、机械电子工业部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主要学术兼职为东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1、复杂机械系统及其智能传感测控技术

2、高端纺织装备技术与系统

3、太阳能光伏系统集成与逆变技术

李清泉

年龄:57

工作单位:深圳大学

学部: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简介:

工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动态精密工程测量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深圳大学党委书记。1998年获得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工学博士学位。自然资源部大湾区地理环境监测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测绘学会副理事长,教育部测绘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精密工程测量的多传感器集成与同步控制、测量新技术、测量数据处理新方法研究,形成了动态精密工程测量技术体系,突破影响基础设施性能和安全的刚度/弯沉、表观变形和线形变化连续高精度测量关键难题;发明研制了激光动态弯沉检测装备、移动道路检测车、隧道检测装备、地铁测量小车、管道检测胶囊等系列高端测量专用装备,服务我国70%以上等级公路、数百城市道路以及机场、隧道、地铁、地下管网等领域的状态测量,推动精密工程测量从“静态到动态”、“离散到连续”的转变,显著提升我国基础设施状态测量技术水平,并实现了国际化推广。

主持973计划项目、863计划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欧国际合作项目、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5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1项(第一),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300余篇(SCI 100余篇),引用超过超过16500次,H-index 63;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第一),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第二),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1项(第五),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第一),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第一),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十大测绘科技创新人物、全国创新争先奖等,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张学军

年龄:54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简介:

张学军,男,1968年9月生,汉族,吉林长春人。现任光机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1990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现吉林大学),1997年在长春光机所获得理学博士,后赴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光学中心做访问学者。归国后一直从事空间光学系统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曾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2013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三)、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三)、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2014年度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012年度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三)。申请发明专利30项(授权10项),发表学术论文142篇,其中SCI收录15篇,EI收录95篇。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张学军一直从事空间光学系统超精加工与检测方面的研究工作,归国后积极投身先进光学制造技术研究,在大口径光学加工、检测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工作,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突破、发展了大口径非球面高精度加工设备、工艺及复合检测技术。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四代大口径非球面加工中心,技术指标与见诸报道的国际最高水平相当,使我国成为了继美、法之后第三个具备大口径空间反射镜系统制造能力的国家。二是突破了以离轴三反系统为代表的新型光学系统工程化应用的技术瓶颈,推动了我国空间对地遥感新技术体制的建立。多个型号空间相机以及背景预研项目均采用了可同时实现长焦距与大视场的离轴三反光学系统形式,其中8台相机已经在轨服役,全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部分指标为当前国际最高水平。

于海斌

年龄:58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简介:

1964年生, 工学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十一五”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领域专家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 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专家。现任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院长、分党组副书记。

主要研究方向:工业通信与实时系统理论,分布控制系统技术,工业无线技术,网络协同与智能制造。主持并参加了多项国家级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重点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在高水平国际国内期刊和知名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 。

王岩飞

年龄:59

工作单位: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

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简介:

1984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8年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微波成像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从1987年至今在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工作,1992年至1993年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遥感中心访问学习。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雷达图像模拟”、“宽带微波成像原理研究”、863项目“星载SAR总体及关键技术可行性研究”、科学院攻关项目“机载多极化合成孔径雷达系统”、863项目“机载SAR实时数字成像处理器”、以及干涉式合成孔径雷达、雷达图像的模拟和几何校正研究等工作。目前,主要从事“机载成像雷达系统”、“合成孔径雷达实时成像处理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系统”、“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原始数据实时压缩技术”、以及“分布式卫星成像雷达系统”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童小华

年龄:51

工作单位:同济大学

学部: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简介:

童小华,男,1971年出生,江西抚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分别于1993、1996、1999年获同济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历任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副主任、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兼测量与国土信息工程系党总支书记、测绘与地理信息学院院长、科研管理部部长、校长助理。2021年1月任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研究领域为测绘科学与技术,主要研究方向是航天测绘遥感与深空探测。曾是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香港理工大学客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访问学者。航天测绘遥感与空间探测上海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带头人。现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测绘科学与技术组成员、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多部学术期刊编委。研究成果应用于嫦娥探月、测绘卫星和国土资源调查等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全国创新争先奖状。

2023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全】(可上下滑动查看,可点击放大查看)

2023年新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名单【全】(可上下滑动查看,可点击放大查看)

瞭望·瞭望访谈 加速光纤传感技术自主可控——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

过去十年我们解决了光纤传感网络中传感器端的问题,未来十年我们要解决解调器端的问题

部署新一代智能传感网络中卡脖子关键技术研发及上下游产业链建设,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形成以光纤通信、光纤传感、光器件产业为主导,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竞相发展的格局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伟

光纤传感本质安全,可靠性高,对大国重器意义重大。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战略科学家姜德生是我国光纤传感新技术研究的先驱者,他带领团队打破国外技术产品垄断,构建了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传感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使光纤传感技术在国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跃升。

姜德生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个光纤传感器,攻关了新一代大容量光纤传感网络核心技术,首次工业化生产出单纤超过十万个光栅传感器的产品,形成了大容量、高密集、高精度的光栅阵列光纤传感网络系统,使我国光纤传感技术在国际上实现了从跟跑向并跑、领跑的战略性转变。

姜德生团队开发的光纤传感产品被同行评价为“带来了监测领域里的一场革命”。近日,《瞭望》新闻周刊对话这位与共和国同龄的院士,畅谈科研创新之路,探讨老一辈科学家带领团队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做不懈追光者的启示。

光纤传感设备有了“中国芯”

《瞭望》: 当前我国光纤传感设备是否已经实现自主可控?

姜德生: 光纤传感技术的原理多样,体系庞杂,国内外有很多研究机构和企业展开相关的研究,提供各种各样的光纤传感器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都将光纤传感列为重点支持的优先发展技术,我国的相关研究一度被多方掣肘。

早期,国内做光纤传感器基本仿制国外,但部分参数达不到国内行业标准。长期以来,光纤传感很多关键器件被国外垄断,例如光栅波长信号解调的一个核心器件大约2万美元一支,一个小指头大小的东西,比黄金还贵。当我国提出以较低的价格批量进口时,遭到拒绝。这种被别人卡脖子的憋屈,让我们下定决心自己攻关。经过三年攻坚,我们研制出性能更优、成本更低的核心光器件。后来,这家外国公司主管三次到中国来,提出按照原价格的1/3卖给我们,以在中国占领更多市场,被我们婉拒。

如今,在我们研究的光栅阵列光纤传感网络及其智能化应用的领域,从制备方法、工艺到装备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完全自主可控。

我们团队经过几百个日夜的攻关,在全国率先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光栅感温火灾报警技术与系统,并投入国家油库工程使用。我们团队积极促进光纤传感技术的标准化和产业化,推动了光纤传感领域第一个国家标准的编制与颁布。我们团队开发的七大类30余种光纤传感器,形成了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传感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打破了公路隧道等领域进口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极大降低了建设成本。

《瞭望》: 你们团队在光纤传感技术研制中突破了哪些技术难题?

姜德生: 根据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发展的需求和存在的关键问题,我们开展了大量研究,成功突破了光纤光栅传感技术工程应用的两大瓶颈问题:研制出编码光纤光栅,解决了普通光纤光栅无法大容量多点分布式检测的难题;发明了角调谐波长解调方法,实现了光纤光栅解调技术的自主创新。这些创新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

我们团队把服务范围扩大到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推动更多行业转型升级。例如在2006年,陕西秦岭终南山隧道火灾报警工程进行国际招标,国外某知名光纤传感企业参与竞争时提供的方案,不仅需要大量后期维护,报警时间也需要好几分钟。而我们的火灾报警装置,解决了20公里长距离无中继的世界难题,报警反应时间只需不到20秒,每公里的建设成本只有国外产品的1/3。最后,我们以技术第一中标。此后,国外同类产品逐步退出我国市场。截至目前,光栅火灾报警系统装备了中国2万公里隧道、90%的油库火灾安全监测,为国家安全和国民生活提供保障。

近年来,针对交通强国战略对光纤传感网络的新需求,我们积极开展新一代大容量光纤传感网络核心技术攻关,取得了世界领先的创新成果,在国际上首次工业化生产出单纤超过十万个光栅传感器的产品,形成大容量、高密集、高精度的光栅阵列光纤传感网络系统。该技术已在机场智能跑道、智慧地铁、智能高速公路等多个国家战略任务和重大工程中实现示范应用,为多个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智能化平台和核心数据支撑,得到行业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好评。

加速光纤传感产业发展

《瞭望》: 光纤传感网络核心技术研发方面还存在哪些瓶颈?如何看待这些挑战?

姜德生: 过去十年我们解决了光纤传感网络中传感器端的问题,未来十年我们要解决解调器端的问题。光纤传感网络在各个行业的示范应用显现出了巨大的市场应用前景。然而现有光纤传感网络的信号解调仪表,由很多分立的高端光、电芯片和器件组合而成。随着传感网络覆盖面积的增加,解调器需要的空间变大,我们在光纤传感网络全时全域智慧高速示范项目中,需要专门修建一个机房放解调器。此外成本限制了大规模应用,比如我们现在光纤传感网络桥梁健康监测系统已经得到行业的高度重视和好评,但是按照现有解调器价格水平和现有桥梁规模计算,即使每座桥只使用一台解调器,总耗资也将超过1000亿元。因此迫切需要通过光纤传感的芯片化研究实现光纤传感解调仪表的高集成和低成本。

《瞭望》: 如何加速解调器端等的技术、产业发展?

姜德生: 解调器里面的高端光、电芯片和器件的关键技术仍存在诸多卡脖子问题,高端的光、电芯片及器件依赖进口,国产化率低,受到国外供应商的垄断。在越来越复杂的国际关系下,实现下一代解调仪表的研发突破形势严峻。同时,对于航空航天、深海深地等特殊应用场景的传感,虽然市场规模不大,却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领域,不仅要求传感系统的小型化、低重量、高可靠,而且对软硬件的国产化、安全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传统采用分立器件的系统集成方法已难以满足需求。

目前国内外都缺乏适用于大规模光纤传感网络的光、电芯片和器件的完整体系、整体统筹。因此,研制面向光纤传感的光、电芯片和器件,改变分立芯片和器件构建光纤传感解调仪表的传统模式,是众多行业领域智能化升级的迫切需求,也是极有可能另辟赛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智能化物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建议加快部署新一代智能传感网络中卡脖子关键技术研发及上下游产业链建设,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形成以光纤通信、光纤传感、光器件产业为主导,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竞相发展的格局。

在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光纤生产车间内,工作人员对光纤进行检测(资料照片) 肖艺九摄/本刊

完善技术标准与安全法规

《瞭望》: 在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与安全法规方面,你有哪些建议?

姜德生: 近40年,我和团队积极促进光纤传感技术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如今,在各类工程及各类结构健康及安全监测领域中,对温度、应变、微振等信号的监测精度、覆盖范围、空间分辨率、智能化数据采集等指标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随着光纤传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与安全法规是确保光纤传感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措施。

在技术标准方面,需要进一步建立完善相关应用指南,重点关注重大工程、网络安全、物理保护以及安全培训和意识提升等。定期对光纤传感系统安全法规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和新的安全风险情况,对安全法规进行持续改进和完善,进一步提高光纤传感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各行各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瞭望》: 推动国产光纤传感技术的持续进步,在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构建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方面需要怎么做?

姜德生: 大容量光栅阵列光纤传感网络在众多行业领域中的应用不仅在中国是第一次,而且在世界上也属首次,缺乏相关标准、规范。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做三件事:

第一与不同行业领域的头部企业、顶级设计院、科研院所紧密合作、协同创新,开展示范应用,联合制定相关标准。我们和中信科、国家管网、中国商飞等企业深度合作,共同推进光纤传感网络技术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工程化应用,为国家战略任务与重点工程实施提供“专精特新”解决方案。

第二搭建产业发展与技术创新的交流平台,比如发起成立光纤传感技术和产业创新联盟、主办学术会议和产业论坛等。

第三要积极推动并实施专利转让与成果转化,加快技术转移扩散,助力高质量发展。

此外,学科交叉是创新的重中之重,需要在涉及光纤传感技术的各个学科之间做好融合贯通,用多学科交叉的创新思维解决行业痛点堵点。■

相关问答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怎么样?

⭐高校专业那些事⭐为您分析/分享/解惑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什么样的大学?可以一句话概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之美誉的全国重点大学。南信...

17年大连理工大学评选两位 院士 ,水平如何?

在中国工程院正式公布的2017年院士的增选结果中,大连理工大学孔宪京教授、彭孝军教授两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孔宪京,1952年1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光器件行业十大公司?

01京东方A(000725)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为信息交互和人类健康提供智慧端口产品和专业服务的物联网公司。京东方的核心事业包括端口器件、智慧物...

太原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机学院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 申请方

[回答]学院以通信、电子科学、计算机为主的工科学院,下设信息系、计算科学系系、计算机工程系、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和实验技术中心。现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

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 申请方

[回答]学院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心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学院现有专职教师100余人,其中教授40人,副教授44人...

人工智能有相关专业吗,哪所大学有?

人工智能领域是一个大的概念,涉及到的专业有很多。所以一般是在这个领域里细分专业,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涉及的专业很多的大学开设有的。人工智能目前给人的...

苏州大学的硕士导师名单?- 汇财吧专业问答

[回答][/color]※※※※※※※※※※※※※※※※※※※※※※※※※※※※※※※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名单说明:所有博士生导师同时都是相应专业的硕士生导...

纳米技术可以在未来用到哪些地方?

有了纳米技术,还可用自组装方法在细胞内放入零件或组件使构成新的材料。新的药物,即使是微米粒子的细粉,也大约有半数不溶于水;但如粒子为纳米尺度(即超微粒...

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研发的3纳米碳基晶体管能推进我国国产芯片产业吗?

碳基晶体管能够推进国产芯片产业的发展。归纳起来有4个因素:1、硅基材料的局限性目前市场使用的硅基晶体管芯片,其制造尺寸已逐渐逼近3nm,根据摩尔定律,硅...

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怎么样?设有哪些专业? 申请方

[回答]学院不仅具有一流的师资,还具有一流的实验室,一流的研究和实验环境,承担着博士、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的培养任务和大量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任务。在科研...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