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联传感器 有意思!我国约67%传感器依赖进口,最新现状如何?
有意思!我国约67%传感器依赖进口,最新现状如何?
早上好!近日,持续了近两个月的科林电气股权争夺战有新进展,这次海信放出了“大招”,欲斥资15亿加码新能源,家电巨头为何要跨界光伏?
早8点头条
1 ▽ 日元汇率大跌,日本半导体设备却回暖?有意思!
今年一季度,TEL半导体业务营收44.4亿美金,环比增加37.6%,同比增加6.3%。这是在Q1日元汇率大跌的背景下取得的成绩。如果按照日元计算,则环比和同比的增加比例将分别为:47.7%和23.6%。
从下图区域分布看,TEL营收的增加量最主要的来源是中国大陆。
TEL半导体业务营收地域分布及占比(图片来源:半导体综研)
据半导体综研整理,日本经济省发布的日本本土设备产值/产量数据显示,今年前三个月的数据还算不错。
日本本土半导体设备产值&同比(图片来源:半导体综研)
其中,晶圆衬底制造设备,产量一直在持续增长。但目前全球晶圆衬底出货量一直在大跌。
日本本土晶圆衬底设备产值&同比、产量以及均价(图片来源:半导体综研)
前道设备,产值较于去年有所提升。从整体图形走势上看,日本本土前道设备已走出去年低谷,缓慢但稳步地回暖。
日本本土晶圆前导前道设备产值&同比、产量以及均价(图片来源:半导体综研)
封装设备,回暖趋势相对前道设备更加明显。若无意外,日本今年封装设备业务或会继续大幅度走强。
日本本土封装设备产值&同比、产量以及均价(图片来源:半导体综研)
总体看来,日本设备行业目前形势还不错。考虑到目前全球晶圆厂产能利用率普遍不足,投资扩产意愿低下的大环境影响,据有关人士认为,真正的回暖估计要等下半年。
2 ▽ 我国约67%传感器依赖进口,最新现状如何?
2020年9月,四个中国传感器产业权威机构联合发布《中国传感器(技术、产业)发展蓝皮书》,报告中提到,当时中国传感产业的现状令人担忧,产业空心化现象不容忽视:
“国内中高端传感器进口占比达80%,传感器芯片进口更是达90%,国产化缺口巨大。其中数字化、智能化、微型化等高新技术产品严重短缺。国家重大装备所需高端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如今,距《蓝皮书》数据采集时间已过去5年,我国传感产业最新的现状如何?传感器80%靠进口的情况是否有所改变?
○ 以下为九三中央科技委副主任、中国传感器与物联网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郭源生的主要观点,经传感器专家网整理,工创联摘录部分如下:
❶ 国产传感器原始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共性技术支撑。
一方面,许多国内企业存在的现状是从国外购买敏感芯片后,只进行结构性设计、性能指标测试和功能调节,或者做一些电路处理后出售。
一方面,对芯片的理解不深,其装配调试检测工艺技术的深度和广度也达不到国外先进水平,也是创新能力不足的关键原因。
另一方面,人才因素导致国产传感器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国内许多传感器企业都是由科研人员创办,由科技工作者或科学家转成企业家:“注重产品技术指标,把性能做到极致。但市场往往是需要高可靠性、高稳定性,低价格。技术型企业家人才存在着“智熵”有余、而“胆熵”和“情熵”不足现象,市场化手段和企业规模不大,创新投入不足,短期很难进入良性循环,从而因“力不从心”导致创新能力不足。”
❷ 促进国产传感器转型升级,国内企业如何用好MEMS产线?
在智能传感器中,MEMS芯片是一颗传感器的核心芯片,然而,受限于国内传感器产业链的落后,当前有许多中国本土MEMS企业,采购海外传感器企业设计好的芯片,以及与传感器配套的其他芯片如ASIC信号调理电路芯片,自行或委托代工厂完成传感器的封装和测试,再将传感器成品销售给下游终端客户。
中国传感器产业的这种OEM模式,不仅利润大头被MEMS芯片企业拿去,也阻碍了国产传感器的转型升级。而众多国产传感器小微企业,也无力承担建设MEMS产线的庞大资金要求。
如今,随着各地方多条MEMS中试线、量产线的建设和投产,国内传感器企业有望借助这些平台,提高芯片自主设计能力,促进中国传感器企业从OEM模式向Fabless模式转型。
那国内传感器企业如何用好这些MEMS产线?
首先,国内企业需要进行观念上的改变,从过去大量购买进口芯片封装传感器,向从购买到自主设计并行转变,最终实现全部自主设计。同时MEMS产线也要从被动找上门到主动上门服务的理念转变,主动为小微企业设计代工属于他们自己的产品。
通过传感器企业、MEMS产线企业双方的共同推进,才能实现MEMS产线的利用率最大化。
其次,MEMS产线要积极实现标准化,减轻传感器企业的技术研发难度,使同一产线生产的MEMS芯片,能够在多行业多领域应用。
最后,需要行业活动的推动。需要通过Sensor Shenzhen等各种专业展会和活动推介,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MEMS产线的服务能力。
❸ 未来国产传感器机会在哪里?
国内传感器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对场景的描述还存在许多不足,国内需要发展传感器产业,就需要有主导性的行业应用去牵引和拉动。
从大型装备到家居家电的各种设备的升级和改造,将产生海量的传感器应用需求。当前,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人机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对传感器有着潜在的旺盛需求。
当前,我国约67%的传感器依赖于进口,得益于近几年国产传感器产业的发展,呈同比例下降趋势。但在以“传感谷”为指导思想建设的各地传感器产业的发展,不如预期。
我国传感器产业仍存在认识不充分、扶持力度不足、显示度不高、市场对国产传感器不信任、原始创新能力不足、上下游产业脱节、缺乏场景化思维等关键问题,也存在内卷、恶性竞争、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等产业现状。
未来,若通过传感谷、双生态体系的建设,有望推动国产传感器良性发展,让中国传感器能够在世界占领一席之地,有一张闪亮的名片。
3 ▽ COBOTS焊接:2023年渗透率仅3%
目前焊接机器人主要可分为两类,传统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
传统工业机器人目前仍是焊接应用的主要生力军。其核心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带来实质性的收益。
相较传统工业机器人,协作机器人在焊接中的应用不过短短数年,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
据MIR数据统计,2023年中国协作机器人焊接应用约为700多台,在本土协作机器人市场的渗透率约为3%,其中主要焊接方式以弧焊为主。
中国协作焊接机器人市场规模(台)(图片来源:MIR 睿工业)
【早8点看商机】
❶ 协作焊接机器人从2020年-2030年中国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2020-2030年中国协作焊接机器人市场规模推移(台)(图片来源:MIR 睿工业)
1阶段,2022年-2023年发展初期,此阶段早期基数较小。凭借随时随地进行焊接的优势,在部分小批量、多批次场景得到初步应用,实现快速增长。
2阶段,2023年-2026年,预计处在增速放缓期。企业对批量应用协作焊接机器人有了更深层次的考量。此阶段,需要的是协作焊接机器人整个生态链上的玩家一起合力突破,攻坚克难。
3阶段,2026年-2030年,预计将处在成熟发展期。届时协作机器人的焊接应用将会实现更完善的工艺、更稳定的性能。与之相对的是,玩家竞争也会更加激烈,未来下游行业如钢结构、船舶、管道加工、海工平台等行业预计将实现规模化使用。
❷ 虽然短期协作焊接机器人渗透率较低,但也意味着成长空间较大,渗透率将持续提升。
据有关人士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点观察:
一是法律完善,随着我国制造业逐渐向智能化转型,未来法律法规有望健全。
二是下游行业标准变化,如船舶行业,其标准之前都是国外设计,现在正逐步转向国内来制定船舶行业标准,预计会利好协作焊接机器人。
三是终端产线变化,随着我国智能化制造升级,国内制造业产线自动化率也有待升级,如苹果电子龙头企业生产一产线设计自动化程度高,国内企业也正出现这一趋势。
公司大事件
川崎:新一代MXP系列机器人,助力自动化现场
新一代MXP系列采用独特的架构,机体小巧却又具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实现广泛的可搬运重量,拥有高刚性、范围广、高速度的特点。
MXP36L、MXP41X、MXP71L分别可对应360kg、410kg、710kg的最大负载,最大臂展可达3,763mm,手腕轴的行程和速度均达到业内较高水平。优秀的高速动作能力大大缩短周期时间,最多可缩短约21%。点击这里查看产品详情
普渡:全新PUDU OS智能生态平台亮相,首提“类人形”新概念
5月20日,普渡机器人召开2024新品发布会,普渡首款工业配送机器人T300、全新智能洗地机SH1以及欢乐送2、贝拉Pro和葫芦Pro等多款新升级服务机器人产品,以及全新PUDU OS智能生态平台逐一亮相。
PUDU T300是普渡推出的第一款面向工业领域的配送机器人。
PUDU T300工业配送机器人(图片来源:机器人大讲堂)
比亚迪:首个自用智驾测试项目落地深汕特别合作区
比亚迪仰望U8车型正在深圳市深汕特别合作区科教大道封闭路段,开展智能驾驶测试。
从5月20日开始,比亚迪汽车将在科教大道长达5公里的路段开展为期一年的智能驾驶测试,这意味着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除了在深汕制造、出口、销售外,中高端车型的智能驾驶测试也在深汕特别合作区开展。
中国一汽:与科大讯飞、蔚来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根据合作协议,中国一汽与科大讯飞围绕以智算中心为代表的基础设施、算法与工具、智能平台(含大模型、大数据、知识库)等开展合作。
中国一汽与蔚来围绕电池技术标准、可充可换电池车型研发、电池资产管理及运营、充换电补能生态服务网络建设及运营等开展合作。
英伟达:拟将GB200提早导入面板级扇出型封装
据透露,为缓解CoWoS先进封装产能吃紧,英伟达正规划将其GB200提早导入面板级扇出型封装,从原订2026年提前到2025年。
盛美上海:推出带框晶圆清洗设备
该设备可在脱粘后的清洗过程中有效清洗半导体晶圆。据悉,带框晶圆清洗设备的创新溶剂回收系统具有环境与成本效益,可实现近100%的溶剂回收和过滤效果,进而减少生产过程中化学品用量。
更多速览:
昌硕科技:调整上海iPhone生产布局,将与昆山立臻精密合作生产
立中集团:免热处理合金材料获得头部新能源车企认证
非夕科技:正式加入西门子Xcelerator生态
深南电路:已具备14层及以下FC-BGA封装基板产品批量生产能力
市场新动态
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12万套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到12万套,同比增长4.9%,显示出工业机器人行业正呈现出增长趋势。预计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将达到48.92万套。
中国1-4月新能源汽车出口排行榜:哪吒汽车位列新势力第一
近日,哪吒汽车发布中国1-4月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排行榜。比亚迪作为国内车企销冠,新能源出口方面也是国内第一,今年前4个月共计出口138769辆,领跑国内一众车企。
其中,哪吒汽车1-4月累计出口新能源汽车13694辆,位居车企新能源汽车出口量第四、造车新势力第一。
新能源汽车出口量排名(1-4月)(图片来源:快科技)
行业雷达
麦格纳:长春新工厂开业,中国电池壳体业务里程碑式启动
据悉,麦格纳扩建长春制造装备工厂,新工厂位于长春市汽车产业开发区中心地带,建成后占地面积约为3.95万平方米。
工厂建设将分两期进行,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的一期厂房已完工并全面投入运营。当下该工厂电动车电池壳体年产能约20万套。
盐城多利模具设计加工中心项目二期新进展
据悉,盐城多利汽车零部件公司去年新投入使用的布勒9200T大型压铸单元和6100T压铸单元,实现了汽车后地板等多种汽车零部件一次压铸成型。
公司于去年8月启动二期模具设计加工中心项目,预计今年年底实现试生产。达产后将新增包括一体化铸模、热成型模、复合材料模、精密冲压等在内的百台(套)大型模具生产能力。
东风汽车:智新半导体第二条生产线预计7月批量投产
东风汽车称,与中车合作在武汉成立智新半导体,研发生产车规级的IGBT模块顺利量产,一期产能30万只。
智新半导体第二条生产线今年4月已投用,规划产能40万只,兼容生产400V硅基IGBT模块和800V碳化硅模块,产线国产化率达70%,预计7月批量投产,10月大批量投用。
此外,智新半导体正规划第三条生产线,规划年产能50万只,到2025年,智新半导体将达到总产能120万只IGBT模块。
志超科技:旗下的汽车PCB厂暂停生产
由志超科技持股44.21%的宇环宣布,暂停中国台湾高雄前镇汽车板厂(志昱科技)的PCB生产业务,采取全单外包方式生产交货。公司决定先暂时停止自行生产业务,后续在合适时机生产利润可期的状况下,再行启动。
财经早知道
丰田据悉考虑向得克萨斯州工厂投资超5亿美元
消息称,丰田汽车计划在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建造一座新设施,增加411个工作岗位,并可能扩建其现有工厂,该工厂生产丰田Tundra皮卡和红杉SUV。
小鹏一季度净亏收窄,与大众合作已贡献盈利
小鹏汽车发布2024年一季度财报显示,一季度总收入65.5亿元,较2023年同期增长62.3%,高于市场预期的61.1亿元,净亏损13.7亿元,2023年同期净亏损23.4亿元,2023年四季度净亏损13.5亿元。
另外,得益于与大众汽车的合作,小鹏汽车的毛利率达到两位数。
安徽胜利精密投建汽车显示模组压铸项目
5月20日,安徽舒城县生态环境分局同意安徽胜利精密新能源汽车显示模组压铸项目环评的申请。项目位于舒城经济开发区杭埠园区的安徽胜利精密制造厂区B栋厂房内,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
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年产汽车零部件(镁铝合金压铸件)1313万件的生产能力。
士兰微:签署8英寸SiC功率器件芯片生产项目投资协议
士兰微称,拟与厦门2家公司共同向子公司厦门士兰集宏半导体公司增资41.5亿元,并签署关于8英寸SiC功率器件芯片制造生产线项目的投资合作协议。
以该子公司为项目主体,建设一条以SiC MOSFET为主要产品的8英寸SiC功率器件芯片制造生产线,两期投资规模约120亿元,8英寸碳化硅功率器件芯片年产能为72万片。
中嶒能源两大动力电池项目签约,总投资超18亿
据滨海日报消息,湖南中嶒能源与滨海县人民政府就年产2GWh钛锂高能动力电池生产项目签订投资协议。
项目总投资12亿元,将利用现有两栋508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新上年产2GWh钛锂高能动力电池及储能柜PACK生产项目。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产值 21亿元。
更多速览:
字节跳动拟以5,000万美元收购耳机厂商Oladance
震坤行一季度业绩实现GMV23.5亿,净收入18.6亿
海外来风
外媒:GF将在美投资1.84亿美元建新压铸工厂
据外媒报道,GF Casting Solutions将重返美国市场,将在佐治亚州奥古斯塔建立新的高压压铸(HPDC)工厂,并于2027年开始生产。工厂将生产铸铝零件,“特别关注铝,专注于汽车行业的大型结构部件。”
新闻来源:工创联早8点
关于ITES深圳工业展:
2025 ITES深圳工业展聚焦精密制造全工艺流程,推进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的应用发展,将数字化、柔性化、定制化的零件加工解决方案和围绕装配、测试、物流、包装等自动化系列解决方案以场景化方式呈现,为电子及产品制造、新能源及汽车制造、半导体等其他行业发展增势赋能。
汽车节能减排,要靠这种传感器
“在我国实行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的背景下,我国汽车工业对于汽车节能减排的要求日趋严格。作为汽车节能减排的关键零部件,车用气体传感器的需求量正在增大。可喜的是,国内企业在这一领域已取得突破,打破了国外垄断。”在日前于西安举办的第五届全国汽车用气体传感器产学研用研讨会期间,西安创联电气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孙卫龙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发表了上述观点。
车用气体传感器是节能减排关键
当今,汽车在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及舒适性等方面均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其根本在于汽车电子技术的研发创新及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在我国大力支持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治理及机动车国六排放标准的产业环境和政策背景下,对汽车节能环保、降低排放污染、提高使用效率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整个汽车行业对气体传感器的需求也随之水涨船高。
气体传感器作为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信息源,是汽车尾气后处理系统中的关键零部件,它直接决定了汽车排放物的控制水平。孙卫龙告诉记者,由于汽车尾气中含有氧气(O2)、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碳氢化合物(HC)、铅及硫氧化合物等不同气体,因此,针对不同气体,需要有特定的传感器对其进行检测和控制,以提高汽车燃油的燃烧效率和能源转化率,减少污染性尾气排放。目前在汽车上使用的气体传感器主要有二氧化碳浓度传感器、氧传感器、氮氧化物传感器和颗粒物传感器以及针对新能源汽车的氢气(H2)传感器等。
据了解,由于每辆汽车上都需要安装不同的气体传感器,因此我国每年需要的车用汽车传感器数量非常大。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三研究所研究员周水杉给记者列举了几个数字,他说,目前,国六排放汽油车一般需要两个氧传感器,柴油车需要两个氮氧传感器,因此,保守估计,我国每年需要超过2亿个氧传感器、800万~1000万个氮氧传感器、300万~500万个颗粒物传感器,这将是一个超过百亿元的市场。而全球汽车传感器市场更是将上述数字提高了3~4倍。
此外,随着我国工程机械、发电机组、船舶动力、矿山机械、大型农机设备、油田钻井设备等众多领域污染排放标准的逐渐提高,气体传感器作为节能减排的关键传感器,必将迎来更大的市场需求。
精度、稳定性和成本成为主要考量因素
汽车对气体传感器除了提供广阔市场外,还对其技术指标、成本提出了具体要求。卓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大明在接受《中国电子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电控技术在节能减排中发挥着核心功能作用,要做到精确控制,不仅要求控制策略精准合理,发动机各个部分的气体温度、压力、流量、组分浓度等传感器的精确采集是基础。周水杉表示,车用气体传感器在可靠性(寿命)、稳定性、精度、响应速度等方面都高于一般传感器。
“对于车用气体传感器而言,传感器的灵敏度、响应速度、重复性是最基本的要求。另外,汽车工业对汽车产品还有特殊的要求,比如一致性、稳定性、工艺可靠性,以及关键的成本。”中国硅酸盐学会固态离子学分会副理事长、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简家文告诉记者。
李大明具体解释了测量准确性、高可靠性和低成本对车用气体传感器的意义:“测量准确可以保证更加精准的控制;可靠性即必须满足汽车级的可靠性要求,在极端的环境(高低温度、湿度、振动、电负荷、EMC等)下能够可靠运行;保证低成本是因为国内的主机厂对于成本要求非常高。这些都是国内传感器企业努力的方向。”
国内企业崭露头角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由于车用气体传感器技术含量高,涉及多门学科领域,开发难度较大,一直以来,车用气体传感器一直被国外厂商垄断,严重依赖进口。目前我国主机厂用气体传感器主要由大陆、博世、德尔福、森萨塔等几家外资企业提供,这不仅增加了主机厂的产品组装成本,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汽车节能减排技术在我国的普及和发展。因此,业内人士纷纷表示,实现汽车用气体传感器的本土化及产业化,对我国汽车节能减排,提升汽车电子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化应用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简家文表示,国内车用气体传感器的技术水平在基础原理方面与国外厂家处于同一水平,但在制备技术和测试技术方面与国外大公司水平差异较大;技术储备和生产规模,以及用户反馈等与国外厂家也有差距。“由于我们国家处于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成本优势。另外,与国外厂家相比,也具有较强的市场灵活性。目前国内的汽车传感器厂家正在各个方面对这个市场进行渗透,市场份额取得了一些进步,产品类型也得到了极大丰富。”简家文说。
目前,我国真正实现自主研发、批量生产车用气体传感器的企业较少。孙卫龙告诉记者,西安创联集团公司利用自身在电子浆料、气体传感器、厚膜工艺技术、电路设计开发等方面的产业基础和生产经验,较早的对氮氧化物传感器、颗粒物传感器进行了立项开发。截至目前,已实现了氮氧传感器的本土化,成为能够批量生产氮氧传感器的企业;颗粒物传感器也已成功开发出初样,预计正样将会在2020年问世。他同时表示,我国要想在车用气体传感器领域从根本上摆脱国外企业的制约,除了要实现车用气体传感器核心元件(陶瓷芯片)的本土化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核心原材料方面实现本土化。
李大明十分看好国内气体传感器的发展,他表示,由于中国市场容量大,且国内拥有“工程师红利”,成本优势会让国内的产品占领越来越多的市场。此外,他还强调,除了汽车领域外,气体传感器的应用十分广泛,有毒有害气体监控、环境监测、消费类电子、工业安全、暖通市场、医疗市场、国防安全等领域,也都是气体传感器发挥作用的舞台。因此,国内厂家应积极开展自主开发,充分利用中国市场以及工程师红利,发挥各自优势,与企业零部件的单点优势相结合,实现合作共赢。
相关问答
瀛嘉禄北京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怎么样[回答]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内资北京恒荣酒楼有限责任公司内资北京市大宝商业批发公司内资北京市三露厂内资北京京首信玻璃钢材料科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