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羊羽卓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传感器思政 以VR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

发布时间:2025-01-19 23:01:42

以VR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

原标题:以VR技术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党的二十大作出了“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战略部署。VR技术即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可以模拟真实世界或虚拟世界的信息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图像和声音等多种感官输入方式进行人机交互,使用户有身临其境之感。近年来,VR技术已成为诸多领域加速数字化转型的催化剂,也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全新思路和途径。

善用VR资源,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借助VR资源,可将抽象化、学理化的教学内容具象化、生动化地展示出来,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一是加大VR思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高校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学校优势和专业优势,找准立德树人的切入点,设计既“鲜活”又“解渴”的VR思政资源,丰富思政课原创VR资源内容。比如利用VR技术再现“半条被子”和陈树湘“断肠明志”等党史故事场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事件、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在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二是加强VR思政资源的优化和整合。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引,以新时代世情、国情、社情为背景,结合思政课课程标准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优化VR思政资源的供给形式和内涵呈现度,实现校外实践资源校内化、历史教育资源具象化,更好满足不同学段、不同爱好、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三是加快VR思政资源的共建和共享。不同高校可根据校史、省情和发展需求,搭建开放的VR教学资源平台,着力实现信息协同、资源共享、效应联动。同时积极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加VR思政资源的多样性。

活用VR技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面对青年学生多样化教学诉求,思政课应积极革新教育载体和方法,利用VR技术拓展教学场域、激活课堂教学,为思政课的深入开展提供更多可能性。一是因人施教,打造VR个性化思政教学。精准把握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行为习惯、差异化需求,依托VR技术为其量身定制个性化教学内容,使思政课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思想实际、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因事施教,打造VR研究型思政教学。依托VR技术,打造生动、逼真的沉浸式教学环境,结合具体事例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讨论辨析,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主动性思考和灵活性运用。比如通过模拟选举过程、参观社会组织,让学生深入理解民主制度的运行、社会管理方式。三是因情景施教,打造VR互动式思政教学。依托VR技术,建立虚拟交互场域,延伸智能实践空间,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化为更具感染力的情景化教学,改变“你听我讲”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在场感和获得感。比如通过VR直播“走进”韶山毛泽东同志故居、南昌起义纪念馆、延安革命纪念馆等党史国史军史教育基地,将教学案例真实展现在学生视野中,让学生以第一视角体验历史风云、感悟社会现实、升华理想信念。

巧用VR技术,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创新。教学评价是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借助VR技术,可创新思政课教学评价模式,推动高校思政课朝着更高效、更智慧的方向发展。一是创新思政课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利用VR技术,可完善动态化评价过程。在虚拟教育空间,教师可通过传感器和监测设备全面跟踪课堂教学,即时采集学生的学习轨迹,加强对学生学情的全方位掌握,确保评价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依托VR平台,可为学生提供更多自评和互评机会,从而增强思政课学习的互动性,实现全过程动态评价。二是创新思政课教学的结果性评价。利用VR技术,可创造贴近实际情境的评价环境,有助于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能力水平。比如让学生在虚拟情景中应对各种问题挑战,不仅可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还可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三是创新思政课教学的综合性评价。利用VR技术,根据学生在虚拟情境中的现实表现,对不同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效测定,制定个性化评估方案,实现综合评价由“单一结论性”转向“动态多元性”;通过对思政课教学场域中学生数字画像的可视化、精准化分析,提取和整理出更多有关学生学习能力、思政素养提升的关键信息,为综合性评价提供更丰富的数据参数。

【古权华,作者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吉首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为2022年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基于VR技术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优化研究——以吉首大学为例”(CX20221092)研究成果】

来源:湖南日报

“卓越追光”思政大课听科学家追光逐芯的创新故事

人民网记者 周倩文

材料,是现代工业的基石。发展新材料,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然选择,也是摆脱国外技术封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7月1日晚,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姜德生,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李盛三位主讲人登上同上一堂“卓越追光”思政大课讲堂,为广大师生和网友们讲述了我国材料学科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从跟跑到并跑、领跑的奋斗故事。

此次思政大课由人民网、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委网信办、湖北省教育厅、武汉理工大学主办,在人民网“大思政课”云平台播出,受到校内师生和广大网友的热烈关注。

“要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对科技工作者来说,这条道路没有什么捷径可走,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守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耐得住艰苦。”讲述过程中,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信思金讲述了多位科学家潜心研究、矢志追光的动人故事。

1979年,69岁的冯修吉教授在辗转欧洲、广东、台湾等多地后,受邀加入武汉理工大学,直到1997年去世前,冯教授一直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先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建材行业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在水泥新品种研发、水泥性能改良等领域取得多项开创性、突破性的重大成果,被誉为我国水泥科技事业奠基人。信思金说:“冯修吉教授努力实现科技报国梦想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要胸怀家国,时刻准备着为祖国踏上征程。”

科技的每一次创新,都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注入了新的动力。

随后,信思金书记又分别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武汉理工大学校长袁润章教授创造性提出学科交叉融合、开展金属和陶瓷多层次复合的故事,以及青年学者尤雅在钠离子电池应用领域的研发实践,张国良教授推动碳纤维国产化和产业化等诸多科技创新领域的典型事迹。

出生于1949年的姜德生院士则重点讲述了他毕生研究的光纤传感领域。

1975年,姜德生院士毕业留校,成为一名讲授基础物理的讲师。从一次参与钕玻璃激光器研发的科研项目开始,他钻心科研的想法从此被确立下来,一做就是一辈子。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姜院士瞄准光纤传感领域的每一个细节,创造性地研发出多款传感设备,突破一个个“卡脖子”技术难题,形成了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传感成套生产技术与装备,推进了光纤传感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成功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成了新质生产力,更让我国光纤传感领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

如今,已75岁高龄的姜德生院士仍然奋斗在一线,为年轻的后辈们指引方向。他说:“我依然有一些面向未来的新目标,由于年纪原因,我也不确定自己还有没有那么多精力能够把它们做出来,但只要有一天可以动手和动脑,我就会尽力去做,尽力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作为这堂思政大课上最年轻的讲述人,武汉理工大学光纤中心教授李盛接过科研的接力棒,沿着光纤传感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创新,不断前行。

从2008年接手首个攻关任务起,李盛同样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十多年来,李盛和团队成员团结协作,为桥梁、建筑的安全监测提供了大量采用光纤光栅传感器的解决方案,如今,在武汉地铁8号线、鄂州花湖国际机场等重要城市基础设施上,都应用了李盛团队研发的光纤传感技术,有效保障了列车、飞机、跑道的运行安全。

“小小光纤用细丝将世界串联,它见证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的执着追求,见证着国家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变迁,更承载着科技引领未来的无限可能。”李盛说。

相关问答

儿子今年浙江高考二本,被福州大学至诚学院自动化录取,这个专业怎么样,学校怎么样?

8.自动化专业介绍自动化专业是以数学与自动控制理论为主要理论基础,以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为主要技术手段,利用各种自动化装置分析...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