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空传感器 单比舰载机性能看不出是否强大,编组攻击才见真火候
单比舰载机性能看不出是否强大,编组攻击才见真火候
一旦发现敌方水面目标,是不是就可以发动舰载机进行突击呢?还别急,还需要对发现的敌水面目标进行识别,为编队指挥官决定是否打击,以及派何种机型,多少数量进行攻击编组提供决策参考信息。
就像中途岛海战和珊瑚海海战一样,双方航母编队指挥官手里都只有一次“投标枪”的机会,扔晚了和扔错了都回满盘皆输。
识别过程需要确定敌方目标是战斗舰艇,还是辅船,是对我有威胁的危险目标,还是对完成作战任务影响较大的重要目标,进而能够识别出敌方编队数量、舰艇种类、队形更好。
在不受电磁管制的情况下,一般由探测距离较远的P-3C或者E-2C发现可疑水面目标,然后召唤F/A-18战斗机或S-3反潜巡逻机接近到更近的距离,通过雷达、前视红外、甚至目视来进一步观察和识别目标,并将识别信息回传航母本队进一步判明目标。
如果有电磁管制要求,不希望暴露航母编队及其舰载机时,一般由岸基起飞的P-3C来进行雷达和电子侦察,然后召唤F/A-18或S-3。此时,这些舰载机为了不暴露舰载机身份和航母动向,必须关闭雷达,而采用前视红外、电子侦察和目视手段进行识别。
如果条件许可,前出的护航舰艇通过被动拖曳声纳获得的声纹信息,以及攻击型核潜艇获得的识别信息也是重要佐证,一起发送回航母。
在航母情报中心CVIC,将迅速根据前方探测平台的初步识别报告,以及回传的侦察信息,对目标进行识别分析,形成情报产品,而且还要对情报产品的可信度进行分级评估。
l最高级为各方面情报、主被动传感器探测信息其被,且能相互印证,电磁和声纹信息与敌方特征数据库内容完全一致;
l其次是可信度比较高,即雷达等主动传感器可能不充分,但通过电磁和声学特征获得的信息与敌方特征数据库的记录一致,也与其他渠道的战略情报一致,能以较大的可能性判定敌方类型和属性;
l再次就是可信度较低,主动探测信息缺乏,电磁和声学信息也不足以识别和判断敌方身份,也无法与其他渠道情报印证;
l最低级别就是无威胁的,电磁和声纹特征被确认是无威胁的信号,各种接触均没有发现威胁,被判定为不是敌方。
编组出击
通过识别过程进一步知道了敌方编队规模、组成等完整信息,编队指挥官就可以确定对其打击的任务优先等级,从而确定参与打击任务的飞机类型和数量,攻击距离,携带武器的种类,飞机燃油加注量,掩护战斗机、电子战飞机和其他保障兵力的数量等等。
一旦明确了派出的攻击机群的编成,就可以跟航母的航空保障等部门提出具体的出动能力需求,进行资源分配,下达保障和飞行准备任务,根据当前可出动能力确定是一个大攻击波次就能完成,还是需要准备多个波次的打击,每个波次的编组和间隔时间。
尤其进行多波次打击时,要考虑到持续的制空权保障问题,这是跟单波次攻击的临时制空权需求很不一样的,需要投入更多的战斗机投入护航和制空任务,同时还要考虑前序波次可能的飞机和人员战损对后续波次的影响。
现代航母舰载机的性能和精确制导武器的能力远非二战可比,一艘“尼米兹”级航母出动一个波次24架A-6E攻击机的总投弹量,比日军空袭珍珠港6艘航母出动两个波次242架次轰炸机的投弹量总和还多出8.3%。考虑到尼米兹的武器同日军航母性能有巨大的差别,如果穿越回二战,日军6艘航母都不是尼米兹1艘的对手。而且现代舰载攻击机在先进的雷达、导航、精确制导武器的帮助下,一次任务就能够攻击多个目标,但不要以为对海打击就更省事,因为有此带来的额外的问题和因素也更多了。
航母编队指挥官必须根据任务需求、目标的数量、类型和防御能力,安排相应数量和类型的攻击机力量。尤其进入冷战后期,电子战在攻防过程中的作用越来愈明显,一个完整的攻击波次就需要包括护航战斗机、攻击机、电子战机、预警机等复杂的组合。以确保在攻击第舰艇编队时,既要确保效果,也要减少自身损失。
具体而言,在一次大规模对海突击中,包括的编组包括:
侦察与标定组
由于敌水面目标在高速机动,而且发现我方侦察兵力后,可以预见攻击即将来临,都会进行机动规避和阵型调整,因此保持对敌方的侦察非常重要。这个任务一般由最初发现敌水面目标的侦察兵力,如P-3C、F/A-18、S-3B继续担任。此时不仅是保持接触,而且尽量确保探测精度,并持续不断向航母本队和攻击群提供目标的位置和运动要素情报,这个过程一般被称为“标定”。
标定任务风险较高,因为此时多半你已经暴露,敌方在规避的同时会想尽办法消灭和驱逐标定兵力。为此,担任标定任务的一般是F/A-18等有一定机动和自卫能力飞机,E-2C这样的高价值平台还是躲起来的好。另外,最好是多架标定飞机轮流担任,相互掩护。最后,指挥官要掌握结束标定的时机,毕竟攻击群已经在在路上,标定机适当时候可以撤离。
引导与空中指挥组
空中的引导和指挥任务,一般由E-2C预警机负责,将攻击群引导向目标海域,将战斗机引导向敌空中目标,保障对该作战空域的空中管制,转发航母编队本队与攻击机群的之间的信息和指令。
补充侦察组
为了进一步确定敌目标的位置和其他情况,航母编队一边还会派出补充侦察群来进一步侦察,确定最新的目标位置、动向、编队组成、识别重要目标,并将获得的数据及时发送给途中的攻击机群领队,并保持跟踪,直到攻击机群进入攻击空域位置。他们的职责跟标定组有点类似,只不过标定组很早就派出去的侦察兵力,而补充侦察组是随着攻击波次起飞的。
战斗掩护组
一般由舰载战斗机担任战斗掩护任务,负责掩护攻击航线和攻击区域的己方攻击机,消灭和牵制敌方可能的战斗机。由于机型都是F/A-18,敌人难以识别,在确保制空权的情况下,还可在目标区还可担负佯动和牵制任务,减轻攻击机的压力。
主攻组
主攻组就是有携带反舰武器的攻击机组成。具体投入的攻击机数量要看目标的多寡和防御能力而定。二战期间,美国海军航母编队以“全甲板攻击”战术而出名,力求一次出动尽可能多的舰载机对敌方航母编队实施雷霆一击,确保摧毁。时至今日,航母编队依然强调集中优势的空中攻击兵力,采取多机种协同作战,对敌方实施饱和打击,予以摧毁。
早期是A-6E、A-7这样的专职攻击机,以及S-3B等。现在舰载机联队一水儿的F/A-18“大黄蜂”系列,使得编队指挥官的战术灵活性大大加强,每艘航母有4个F/A-18中队,可以灵活决定其中担任攻击任务和担任空战任务的飞机数量,而不像以前那样固定。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使得敌方识别主攻组和战斗掩护组的难度大大增加,防不胜防。最后就是扔完反舰导弹和炸弹的F/A-18即刻恢复战斗机身份,不再像专职攻击机那样任人宰割。
佯动组
为了保障主攻组的攻击奏效,还会组织佯动组,对敌方编队实施佯动和欺骗,吸引和分散对方舰艇编队的防空火力和舰载战斗机力量,为攻击群创造条件。
但佯动群和攻击群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佯动组往往也是由荷枪实弹的战斗机、攻击机或者电子战飞机兼任,或者本身就是第二攻击组,一旦在情况有利时,变佯攻为主攻,出其不意是很正常的。
防空火力压制组
防空火力压制组主要负责对付敌舰艇编队中防空能力较强的防空舰,主要武器是“鱼叉”反舰导弹和“哈姆”反辐射导弹组合使用,在主攻组的攻击机群进入阵位前,扫清敌前出的防空哨舰和掩护幕兵力,为主攻组打开一个或多个缺口。由于面临较强的防空火力,需要更多的机动规避,一般除了导弹外,不携带笨重的炸弹。
电子战组
电子战组顾名思义,就是EA-6B或者EA-18G这样的电子战飞机,尤其后者完全能跟上主攻组的速度,直接为攻击机提供掩护,在其即将进入敌方舰艇编队雷达探测范围之前,负责通过释放电子干扰,压制和欺骗敌方对空传感器、武器,干扰敌方战斗机、舰艇间的通信。必要时通过携带的“哈姆”反辐射导弹进行硬摧毁,掩护攻击机群的突击。在攻击完毕时,还要负责掩护攻击群的安全撤出。
其他保障组
此外,为了增加那些重载攻击机的作战半径,会视情安排加油机为攻击机群进行空中加油。对陆打击一般会得到联合行动的空军或其他盟军的大型空中加油机支援,而对海打击往往只有海军自己,此时KA-6D这样的舰载加油机就是唯一能依靠的了。以前航母上搭载的4架KA-6D能为9架攻击机加油。但现在只剩下F/A-18的伙伴加油方式了。
至于搜救直升机等其他常规的保障兵力就不提了。
总之,越是打击敌方大型编队,如航母编队,需要出动的兵力就越多,不仅包括攻击机队的规模,还包括保障类飞机的数量和规模,有时候能占整个攻击群的一半。
仅有3个国家能制造,隐身战机研发有多难,几大问题阻挡其他国家
【军武次位面】作者:骑猪骑士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U-2侦察机首次被苏联击落以来,美国不断进行隐身技术的研究。在A-12“牛车”高速侦察机的设计过程中,首次应用了隐身技术,将RCS(雷达反射截面)降低了两个数量级。实践表明,必须在飞行器的设计阶段就引入隐身设计,通过后期改进的手段是远远无法实现的。由于大多数人对电磁理论都缺乏了解,产生了一些错误的结论。比如“隐身就是涂点隐身吸波涂料”“隐身就是三大强散射源的控制”。一些国家也争先开发各种所谓的隐身五代机,这些都是对隐身技术难度的低估。
▲各家的“隐身”战机
隐身技术就是降低自身的信号特征,正规的称呼为“低可探测技术”。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主动信号的低可探测和被动信号的低可探测。雷达隐身、红外隐身是最为熟悉的部分,但是同样非常重要的射频隐身往往被忽略。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对各个方面的隐身特性进行平衡,按照威胁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如果只重视只重视雷达隐身,性能要求提的非常高,红外隐
身性能没有提出要求或相对较差,将导致红外探测器很早发现目标。不注意射频隐身,很容易被遍布战场的被动探测系统发现。
▲乌克兰“铠甲”被动雷达
在未来几十年内,雷达仍然是最重要的对空传感器。预警雷达主要工作在波长较长的L和P波段,火控雷达工作中S或X波段。根据雷达方程,雷达探测距离与RCS成1/4次方关系,降低一个数量级就能减少44%的探测距离,降低四个数量级就能减少90%。对大部分战机来说雷达特征控制的重点在前向左右各45°方向和俯仰10°方向。飞机上的三大散射源是座舱、外挂物、进气道,但是仅仅处理这三个部分是远远不够的,雷达天线、垂尾、机翼与机身截面同样是大散射源。飞机蒙皮的缝隙、台阶、铆钉都要进行处理。
▲F-22涂料开裂脱落,铆钉生锈高度低于蒙皮,严重影响隐身性能
电磁波在飞行器表面有多种散射方式。照到平整的表面会产生镜面散射,这是一种强散射源,必须避免。强度取决于反射点处的曲率半径。机身、进气道、垂尾会产生很强的镜面散射,对侧向的隐身影响很大。另一大散射方式是绕射,雷达波通过劈尖、尖点时会发生绕射,在通过缝隙、台阶、铆钉头这些不连续的表面时也会发生绕射。绕射是一种弱散射,但是积少成多,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B-2、F-22、F-35等隐身飞机都有一些共同点。翼身高度融合,机翼、机身平滑过渡,采取飞翼布局或者大后掠角机翼。将翼面和机身的前后缘按照平行原则布置在少数方位上,采用倾斜双垂尾。口盖、缝隙等实施锯齿化设计,锯齿边与机翼的边缘平行。减少机体表面的凸起,并且尽量使凸起与机体表面之间光滑过渡。将武器和传感器内埋进机身内。对一些无法避免的散射源比如进气道、喷口进行遮挡。座舱也是各强散射源,要在座舱盖上镀膜,防止雷达波透射。
▲NT-43A测量机,用于测量B-2表面的隐身缺陷
射频隐身是网友们常常忽视的,除了雷达,无线电高度表、数据链、无线电导航、应答机都会发出电磁波。最近几十年,随着计算机水平和传感器的进步,无源雷达的作用越来越大,避免被无源雷达探测到也是隐身设计的重要方面。在技术不成熟时,F-117这种早期的隐身机在实际服役中就没有配备雷达。在不使用雷达时,就需要机载的无源探测系统,比如无源雷达和红外搜索跟踪系统。在不得已时也需要打开雷达,雷达可以采用低截获概率设计,对波形、功率、辐射的方向进行精确控制。与不采用低截获概率设计的雷达相比,可以降低95%被发现的概率。与友军协同,利用友军的数据也是避免打开主动传感器的重要手段。在信息的交流中,数据链必不可少,不同于传统的全向数据链,采用相控阵化的定向数据链天线可以避免被无源设备探测到。
▲F-35的主被动传感器、定向数据链天线遍布全身
相关问答
本田crv 空燃比 (A/F) 传感器 ( 传感器 1)加热电路故障[最佳回答]a/f传感器s1是氧传感器,前面的那个,也叫空燃比传感器,雅阁(查成交价|参配|优惠政策)2.0的要看年份,有的是可以召回的,要升级ecu,有的就是由于国内油...
天籁 空 燃比 传感器 1b1是哪一个?天籁空燃比传感器1b1是后氧传感器。后氧传感器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知日产天籁空燃比传感器1b1的被测信息,并将感知到的信息按照必要的规则转换成电信号或其他...
p0031 空 燃比 传感器 是哪一个?P0031故障码,适用于所有汽车制造商,意思是热氧传感器加热器控制电路低(第1排,传感器1)(HO2SHeaterControlCircuitLow(Bank1,Sensor1))。...
氧 传感器 又叫 空燃比 传感器吗?不是,那空然比传感器和氧传感...[最佳回答]是的!学名就是氧传感器!在使用三元催化转换器以减少排气污染的发动机上,氧传感器是必不可少的元件,由于混合气的空燃比一旦偏离理论空燃比,三元催化...
丰田锐志 空 燃比 传感器 2组1列是哪个?丰田锐志的空燃比传感器2组1列通常指的是第二组的第一个传感器。在丰田锐志中,空燃比传感器是用来监测发动机混合气状态的重要传感器,它们通常成对出现,分为...
本田雅阁2.4 空燃比 传感器 在什么位置_汽配人问答[最佳回答]..我也遇上了这个问题。。可是我找不到空燃比传感器是那个。麻烦下可以告诉下。。谢谢..你说的那空虑盖旁边我没有看见有呀..是老款的雅阁...
天籁2.5v6 空 燃比 传感器 1htr(b2)是哪个?你好,这是排气系统的第一个传感器故障,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你,祝你用车愉快!你好,这是排气系统的第一个传感器故障,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你,祝你用车愉快!
如何判断氧 传感器 损坏 氧 传感器 坏了会怎么样 - 汽车维修技术网[回答]如何判断氧传感器坏了,氧传感器坏了会怎么样,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氧传感器的作用三元催化器确实可以净化大部分尾气,但如果混合气的空燃比偏离了理...
空燃比 传感器 相关知识_空燃比 传感器 专题汇总 - 汽车维修技术网以下是汽车维修技术网分享的关于空燃比传感器的知识,以及空燃比传感器相关问题的介绍,希望这些空燃比传感器内容能帮助到你。
尼桑天籁故障码 空 燃比 传感器 1(b2)是什么意思?氧传感器的故障,希望能帮到您【汽车有问题,问汽车大师。4S店专业技师,10分钟解决。】氧传感器的故障,希望能帮到您【汽车有问题,问汽车大师。4S店专业技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