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羊羽卓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定感传感器 十年蓄力,从P1到P50,总有一种精神流淌在华为终端人的血液里

发布时间:2024-11-27 14:11:51

十年蓄力,从P1到P50,总有一种精神流淌在华为终端人的血液里

我和P系列的前世今生

王永刚

我和P系列的缘分,整整十年了。从P1到P50,我是其中六代产品的SPDT(超级产品开发团队)经理。有人问我,要对全系列手机的经营结果负责,端到端看护质量,压力是不是很大?我总是笑着回答,虽然压力大,但只要定了目标,我们团队没有做不成的事情。我们一直秉持这样的信念。

提起P系列,很多人脑子里蹦出来的第一个词都是“美”或 “拍照牛”。经过十年的蓄力,P系列已当之无愧成为华为旗舰手机的“颜值担当”和“拍照担当”。

再过几天,P系列手机发货量就要达到一亿台了。服务于如此庞大数量的消费者,我们团队每一位成员都无比激动。回望一路走过的高低起伏,我们会发现,总有一种精神流淌在P系列的血液中,那是一种从诞生就敢比肩“业界最牛”的魄力,那是一种对美学基因的坚守和追求,那是一种挑战别人不敢做的事的勇气,那是一种不论多么困难,从未停下抗争步伐的倔强。

01

初代P系列的雄心

2011年初夏,深圳威新科技园7号楼每晚灯火通明。为了做出有竞争力的旗舰产品架构方案,公司第一次把北京、上海和深圳团队的相关专家聚集在深圳专项突破。

会议室里的长桌上,依次摆放着十几部形态各异的样机,这是我们找来的当时竞品旗舰机型。那段时间,消费者BG总裁余承东带着我们激烈地讨论P1的原型方案。

那时候的PDT(产品开发团队)经理是李小龙,从西安被召回上海,负责打高端智能手机的头一仗。作为研发团队的一员,我也参与了P1早期的架构设计堆叠,见证了大家热火朝天的攻关场面。

要大屏还是小屏?要最强劲的性能,还是最惊艳的外观?讨论经常持续到深夜,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是神采飞扬,透出一股兴奋劲儿。当时的国内市场,没有任何一家国内厂商有高端手机的成功经验,所有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也不例外。但对标业界最牛的手机,似乎是彼此心照不宣的共识。大家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们能不能把产品做得比别人更好?”

在十几个方案里,那个ID最惊艳的手机最终胜出。我们大胆地选择了最紧凑、激进的整机方案,机身最薄的地方只有7.6毫米,希望让消费者看到,原来国产智能手机也可以这么美,也能做到当时世界最薄,也能够带来极致体验。“用智慧演绎至美”成为P系列的第一个广告语。现在想来,那大概是一群理工男对“美”的第一次开窍。

由于增加了非常多的新器件,开发难度很大,在摄像头、结构件、电池、内存等各个环节,研发团队做了很多调试,反复打磨。在当时来看主流的4.3英寸的AMOLED 大屏、1.5G双核、800万BSI摄像头等全部都安排上,定价上也大胆给出了2999元的高价。

我还记得余总在P1的发布会上激情洋溢的发言:“今天是非常重要的时刻,是华为终端历史上第一次做高端手机。过去一年,我们从 B2B 转向 B2C,逐步面向消费者,这是重大的变迁!”台下的我们也心潮澎湃,信心满满,觉得做出了领先业界的国产手机。

但很显然把所有先进的技术堆叠上去是不够的。我们刚从2B市场转向2C市场,在品牌认知、销售渠道建设等多方面存在不足,这些与经营结果都强相关。当时大部分手机卖场都没有P1可卖,带着“第一款华为品牌旗舰智能机”光环的P1,并未如我们期待的那样一鸣惊人,销量未达到预期。

这当然不能算是一次成功的试水,但对我们来说,却有着独一无二的开创性意义。因为从一开始,“要做最有竞争力的产品”的目标就成为团队的共识,并将引领我们走向更远的地方。不仅如此,美学的基因也已经悄然埋下种子。

02

从P2到P8质量为本,“美”逐渐显性化

2013年的P2启用了麒麟芯片,全部支持LTE 4G网络。由于国内还未大规模启动4G网的建设和使用,加之性能强悍的Ascend D2成为华为在国内市场的主打机型,P2选择只在海外上市,作为海外运营商的定制机型在欧洲、日本等市场售卖。

那时我负责的是日本终端产品领域的研发,在保障P2在日本上市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日本客户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而我们的能力还有很大差距。比如,为了保证电池安全,运营商对电池单体要求的“针刺试验“场景。我们的电池是不可拆卸的,外面有后盖保护,用户没机会碰到电池,这种场景电池要求可以有所差异,但对方明确表示没得商量:“任何时候,质量问题都要摆在第一位!”

到了产品准入测试阶段,为了快速闭环现网下的问题,我从项目上市前两个月开始,每周都会跟日本客户进行一次问题闭环沟通。沟通会议是安排在每周四早上8:30,在此之前我和研发的兄弟们会把要沟通的问题做很细致的分析,通常要一直准备到第二天,在办公室看日出成了每周必看的一道风景。每次交流,我都带着各项改进措施去,和客户交流完,再带着遗留问题回来,第一时间给出满意的解答。这段经历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手机质量的态度——一定要有敬畏之心。这也成为华为手机安身立命的根本。

如果说P2只是在P1基础上的改良,那么P6应该是真正把P1的“美”显性化出来了,成为P系列中里程碑的产品。“P6,美是一种态度”也成了当时大家最耳熟能详的slogan。P6的研发团队很有挑战精神,惊艳的ID设计、依旧当时全球最薄的6.18毫米机身、前置500万像素美颜自拍、后置800万像素4厘米微距拍摄……我虽然不是主创人员,但很清楚,这样的架构方案如何大胆,没人敢做、没人敢挑战的事,华为全做了。

为了满足整机可靠性要求,研发团队花了大量的精力。比如:耳机孔要做在承载力的侧壁上,机身本来就很薄,侧壁上挖一个孔,支撑变的很弱,很容易变形,其间经历了无数攻关。当拿着最终效果的样机摆在大家面前时,所有人眼睛都亮了——“值”!营销人员也表达:“决不能在营销环节掉链子!”良好的线上、线下资源匹配,加上营销动作准确契合产品的上市节奏,最终发货量比上一代产品增长近十倍,市场份额取得突破。

P6的成功让团队找回了最初的信心,也让P系列“活”了下来。直到现在,回想起P系列的诞生,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把P6当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开端。从定位模糊到逐渐清晰,从对美的“忽然开窍”,到对美学的不懈追求,P系列开始找准自己的位置。此后的P7和P8也沿着这个路径不断演进,除了在外观上坚持美学基因外,在性能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03

持续的生命力不能靠“一招鲜”

2015年,在P8准备上市的时候,P9的规划早已提上了日程。与此同时公司安排我担任P系列的SPDT经理,这是我第一次承担这个角色。之前作为PDT经理,我对提升手机的产品竞争力、做好交付,是有把握的,但是要端到端对产品的商业成功负责,涉及从规划到设计、研发、营销、零售等各个环节,对我来说很有挑战,但我们团队的并肩作战给了我极大的信心。

对于P9,我们认为,光有外观不够。前几代产品虽然外观惊艳,但持续的生命力不能只靠“一招鲜”,不能只靠ID这一条腿走路。还有什么能够成为它的“杀手锏”?

多媒体团队给P系列带来了惊喜——手机摄影,解决方案是双摄。我至今还记得拍照团队负责人充满激情的一句话:“我们有一个梦想,让手机的拍照效果不输专业相机,让消费者举起手机,每一拍都是大片。”

我们都知道,要想拍照效果好,得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是硬件,即摄像头的模组,相当于手机的“眼睛”;二是算法和ISP(图像处理器),即“大脑”,负责处理“眼睛”搜集的图像信息。所谓双摄,就是一只“眼睛”是彩色的,一只“眼睛”是黑白的,黑白“眼睛”勾勒物品的边缘,并扩大进光量,彩色眼睛识别色彩,两者通过算法融合成像信息,给用户带来1+1>2的效果。

在之前的产品上,由于算法未成熟,第一代“双摄”市场反响不尽人意。但经过两年的锤炼,到了P9的时候,拍照团队已经做好充足的准备,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彩色拼图技术等解决了上一代的问题。决策过程很顺利,上“双摄”!

当“双摄”的研发有条不紊地进行时,一天晚上,产品线领导打电话问我:“P9如果和徕卡合作,你怎么看?”我的第一直觉就是徕卡相机在摄影界有很高的知名度,跟徕卡合作对我们的手机摄影能力提升和摄影品牌的提升都很有价值。徕卡相机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风格和调性。我们的“双摄”透过徕卡来显性化,就能让消费者更有感知。当然,我们也预见到了实现过程的困难重重,徕卡对于光学的要求很高,镜头模组的加工难度较大,还必须考虑生产的良率、量产和成本。是挑战也是提升的机会,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给产品注入竞争力的机会,团队一致认可这个决定。

在实现过程中,大家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印象很深的是,为了保证“双摄”的质量,除了常规测试,我们还进行 “非常规”的测试——TTF测试。TTF是test to fail的缩写,也被戏称为“测到死”。该测试模拟极端环境,远超出消费者的正常使用场景。比如供应商做跌落测试一般是1米高度跌落,我们让摄像头从1.5米高处跌落,而且差不多要“摔”50次,一定要摔坏了才停止;再比如,消费者正常使用手机的环境,不可能出现85度的气温和湿度,可我们就要让镜头在这种恶劣环境下测试,而且也是测坏了为止。最后,我们对测坏的器件,都要进行根因分析根因。除了摄像头器件,其他的TPLCD(液晶显示器)、指纹等单体,都经历了类似的“酷刑”考验,才能最终通过量产验证。

除了拍照、ID的两大基因外,P9也在用户关注的续航、发热、性能等体验短板上做了很大的提升。P9上市后,得到了众多普通消费者和摄影爱好者的好评,被认为是P系列脱胎换骨的、获得新生的“巅峰之作”。

04

甩对手一条街的技术在哪里?

P9让美学和拍照成为了P系列的基因,也让消费者对P10有了更高的关注度。由于前瞻性不足,P10踏在了上一代屏幕技术的尾巴上,错失“全面屏”,在产品竞争力上有不足。

P10之后,大家都憋着一股劲,想要在P20上做更有竞争力的突破,P系列的每一代都要比上一代更好。这一仗我们必须赢!

规划之初,我们和拍照团队一直在思考:甩对手一条街的技术在哪里?后来拍照团队给我们看了两张仿真图,把大家都震惊了。细节非常逼真,饱和度很惊艳。使用了什么绝招?他们说秘密就是4000万像素的大底相机。

可能很多人不太清楚“大底”这个概念,坊间有这样一种说法:“底大一级压死人。”简单理解就是说CMOS传感器尺寸越大,那么拍摄效果就越好。我们看了那张图,就坚定地认为,不管付出什么代价,都要在拍照上有新的突破。因此,在P20 Pro上,我们使用了徕卡后置三摄,彩色镜头搭配一颗黑白镜头、一颗长焦镜头,其中彩色镜头使用了高达4000万像素的大底相机,真正做到了“P20眼界大开”。

挑战接踵而来,以前的传感器都很小的,摄像头基本上没有太大的突起,但现在要用大的传感器,对整个架构、结构和ID的冲击都很大,特别是ID上不可避免的要有突出。我们花了非常大的精力解决这个问题。

而且,定制大底不是你想要就能要。从来没有人想过,把这么大的传感器塞进手机里。所以,供应商一听我们的要求就连连摆手:“这样的产品能卖得好吗?”他们不愿意开发一款小众化的器件,哪怕价格很高,但量太少,商业上不会成功。但我们很坚持,我们认定消费者对于手机拍照的需求还有很大的空间,要做“前无古人”的创新,要带给消费者最极致的体验。

反复沟通后,供应商终于松了口,我们把当前和未来规划的高端产品都考虑进来,在与供应商的年度技术交流会上,提出了几千万个的目标。之后我们的产品一代接一代使用定制大底,累计早已超过了这个数量。这颗定制传感器是手机摄影技术上一个重大里程碑,不仅是对华为手机,对整个手机行业也起到了引领的作用。后来,很多友商也跟随我们,使用了定制大底的传感器。

除了拍照,外观对于美的追求也永无止境。我们和ID团队也同步在思考:我们的颜色能不能引领潮流,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引领这个潮流?为此,他们在CMF(颜色、材料、表面处理)上下足了工夫。

有一天晚上,ID团队拿了一个刚做出来的极光色手机给我们看。手机被放在一个盘子里,把上面的布揭开之后,大家都发出了久违的“哇”的赞叹声。

这是我们的设计师从自然界的彩虹光得到的启发,选取了从蓝色到紫色这个区段的颜色,采用结构色的呈现方式,再现了极光的绚丽色彩。这个颜色哪怕放在今天眼光来看,依然是一个很大胆的颜色,虽然当时还不是最佳效果,但是我们都认为非常漂亮,也很舒服,受众覆盖面足够广,所以很快就拍板了,然后马不停蹄地解决批量生产等问题。

在继承P系列的核心DNA之上,P20系列将科技与艺术完美结合,带来了手机体验的新突破。无论是定制大底还是极光色的创新,都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引领了技术和流行的潮流。

05

目标感,让我们变不可能为可能

为了持续突破,P20之后,我一直紧盯着P30和P40的研发,希望新一代产品能够在竞争力上不断突破,由于每次开会必提“竞争力”,我被李小龙调侃:“永刚,你患上了竞争力不足恐惧综合症!”

是的,我们一直如履薄冰,每一代拿出的东西不能比上一代差,不能故步自封,原地踏步啊!因而,在P30上,我们敢为天下先,在底层的感光元器件上新增了罕见的RYYB阵列,实现了“摄夜如白昼”的效果。在P40上,我们推出了10倍光学变焦,超远距长焦堪比望远镜的远射能力,让不少人津津乐道。美学上更是引领着手机行业的时尚美学和设计潮流。

原本以为这条路越走越顺,可是随着外部形势的变化,旗舰手机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P50如何用可获得的器件做出有竞争力的方案?

一个好的团队,目标感一定要很强。那时候大家想的最多的是:“不管多么困难,我们都要做有竞争力的产品!”度过困难时期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价值的事,我们不光要把P50做出来,还要持续保持竞争力。这不是说规格有多牛,而是要看是否满足消费者的要求,要把竞争力真正转化成口碑。

让我很感动的是,团队里的每个人都瞄准这个目标拼命想办法,把各自负责的事情做到最好。就拿防水来说,一开始我们是按照4级防水来定义的,但最后兄弟们做到了8级防水,尺寸、厚度、宽度都没增加,成本的增加也小于原来的预估。再比如,在现有的空间里是不是可以把天线性能做得更好一点?然后立马去做这方面的改进,保证在同一个频段下面我们的手机信号更稳定。我们靠团队系统能力的提升,满足甚至超出了消费者的期待。

一个好的产品,需要大家合力而为,缺了哪一方面都不行。不管是开发人员、设计人员、营销人员,还是2012实验室、海思的兄弟姐妹们,这条线上的所有人都异常团结,保障我们不断朝着目标往前走。还有我们的合作伙伴、供应商,也一直和我们并肩作战,变不可能为可能,保障了P50的顺利上市。能参与其中我感到非常骄傲和荣幸!

P50上市后,我们也在关注外界的反应,有很多人给我们加油点赞,有一条网友的评论让我印象很深,他说,拿到P50后,浮现在脑海中的只有一个想法:为我们永不低头的挑战者,致敬!

对我们来说,P50不是旅程的结束,而是新旅程的开始。回顾P系列十年来走过的路,我们的初心不变,那就是做出最有竞争力的产品,给予消费者最美好的体验。我们怀念过去,热爱现在,更期待未来!

2017年,消费者BG做过一个广告,今天看来依然激情澎湃,谨以这段词作为本文的结尾:

他们说前面没有路了

我说,是吗?

路不在脚下在心里

可能路上满布荆棘

可能风暴随时来袭

可能我会迷失

但我的信仰从不动摇

因为在路的另一头我看到梦想在闪光

一路上引领我走过黑暗

创造由我定义的可能

在这条叫可能的路上我早已做了决定

无视挑战和质疑

把难关当做前进的动力

把逆境化作开山劈道的勇气

一步一步不惧不退

机会只留给无畏的人

来吧!变不可能为可能

本文来自《华为人》

作者:王永刚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仪表和自动化自古是一家,老师傅教您常用传感器选型和应用,收藏

原创不易,请勿抄袭!

为什么要学习传感器知识?

现代化工厂都已经向自动化方向发展,那么传感器对于电气系统就如同人类的眼睛一样有着重要的观察和侦测作用,而传感器则分为好多种,每一种的用法,功能和注意事项都不相同,所以能否选择一款合适的传感器或者在使用了不合适的传感器之后能否辨别出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本领,而且学习不同的传感器对学习PLC编程也有很大的帮助,传感器是电气中的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所以也应该重点学习。

那么我们来看一下工厂里常见的传感器以及如何选型;根据应用不同,我们可以将常见传感器大体分类。

1 测位置或距离;接近开关,光电开关,接触式位置开关,编码器,激光测距仪,超声波测距传感器。

2 测介质;各种形式的流量计,压力传感器,液位计和料位计,电流互感器和电压互感器,测振仪,测气体含量和浓度的传感器。

3 测温度;热电阻和各种形式的热电偶。

4 测重量;称重传感器。

5 还有一些特殊的传感器。

传感器知识也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电气学科,需要丰富的经验才能熟练的掌握,以后我们还会讲解到,那么今天我们主要说下选型。

1、根据测量对象与输出条件确定类型

要进行某个具体的测量工作,首先要考虑采用何种原理的传感器,这需要分析多方面的因素之后才能确定。因为,用流量计举例,有电磁流量计和涡街流量计还有超声波流量计,我们需要针对具体目标去选择流量计,除此之外,还需要参考需要使用哪种输出模式,比如说2线制还是四线制电流信号,0-20ma,4-20ma,0-10v电压信号或者是某种协议的通讯。

2、依据灵敏度的选择

通常,在传感器的线性范围内,希望传感器的灵敏度越高越好。因为只有灵敏度高时,与被测量变化对应的输出信号的值才比较大,有利于信号处理。但要注意的是,传感器的灵敏度高,与被测量无关的外界噪声也容易混入,也会被放大系统放大,影响测量精度。因此,要求传感器本身应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尽量减少从外界引入的干扰信号。

传感器的灵敏度是有方向性的。当被测量是单向量,而且对其方向性要求较高,则应选择其它方向灵敏度小的传感器;如果被测量是多维向量,则要求传感器的交叉灵敏度越小越好。

3、判断频率响应特性

传感器的频率响应特性决定了被测量的频率范围,必须在允许频率范围内保持不失真。实际上传感器的响应总有-定延迟,希望延迟时间越短越好。传感器的频率响应越高,可测的信号频率范围就越宽。在动态测量中,应根据信号的特点(稳态、瞬态、随机等)响应特性,以免产生过大的误差。

4、根据传感器的稳定性

传感器使用一段时间后,其性能保持不变的能力称为稳定性。影响传感器长期稳定性的因素除传感器本身结构外,主要是传感器的使用环境。因此,要使传感器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传感器必须要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选择传感器之前,应对其使用环境进行调查,并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或采取适当的措施,减小环境的影响。

5、传感器的量程和精度是最难以协调的一对冤家。

精度是传感器的一个重要的性能指标,它是关系到整个测量系统测量精度的一个重要环节。然而传感器精度却受量程的制约,一般量程越大,精度越低,但高精度的传感器很有可能量程不够,因此也就导致了高精度大量程的传感器非常昂贵。所以选择的时候需要适当调节它们的关系。

这篇文章我们先笼统的了解下工厂常用的传感器类型和一些基础知识,以后的文章我们会讲解具体的某种传感器的使用注意事项以及一些在PLC上应用的案例。

每篇文章都倾注了我的心血,请大家支持原创!喜欢的话请点赞并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相关问答

灯怎么调?

1、即顺时针旋转灯光控制开关两格,开启近光灯,灯光控制开关位于方向盘的左边,是一个旋转式开关按钮;2、将灯光控制开关按顺时针旋转两格,开启了近光灯之后...

什么是 传感器 的精度和准确度?

传感器的误差是指在规定的范围内的偏离值,假设他测得的数值可能是0.3~0.5间;精度指其误差的允许极限误差,如精度是0.5,那么只要误差在0.1~0.5内,满足了所...

起重机自动 应器的作用?

起重机自动感应器也就是传感器,一般情况下,起重机需要安装传感器以进行负载的重力测量。由于负载的方式存在压力和张力不同,因此传感器需要不同,安装方法会...

清洗氧 传感器 用什么方法最好?

[最佳回答]我们车辆上面氧传感器,如果说出现问题的话,报故障灯的话,这种情况的话是指能够进行更换,清洗的话是用专用的,清洗剂的话有时候也是清洗不过来的,只...

漏电 传感器 在什么位置?

漏电传感器一般安装在配电箱内,用来检测电器设备的漏电情况。这是因为配电箱是电路的汇集点,所有的电路均由此汇集,因此在此处安装传感器可以方便地检测电器设...

高度 传感器 和压力 传感器 新装或更换后,是否需要进行 标定 ?如...

[最佳回答]都需要进行标定。标定需要借助故障诊断仪完成。1.高度传感器标定①连接ECAS故障诊断仪,进入系统/标定...标定需要借助故障诊断仪完成。...

传感器 怎么洗的 - 汽车维修技术网

[回答]用千斤顶把车举起来,确保它处于合适的位置,将其车盖打开然后将汽车氧传感器取出来接着将氧传感器放到溶液里浸泡,10-15分钟后取出,用水冲净即可。氧...

传感器 用什么来清洗 - 汽车维修技术网

[回答]氧传感器可以清洗百,脏污不严重的可以使用化油器清洗剂清洗,脏污严重的用硫酸稀释三氯化铁溶液清洗就行了。清洗氧传感器是不能使用任何化学性质的...

大神们!麻烦回答一下请问无人驾驶 定标 板特点多吗大家推荐一下

[回答]无人驾驶定标板是经过车载传感系统感晓得路环境,自动规划行车道路并控制车辆抵达预定目达在无人驾驶汽车上的应用曾经不是什么新闻了,激光雷达又被...

ode 传感器 数据多少正常?

正常情况下,ODE传感器数据的数量取决于所监测的物理量和传感器的采样频率。例如,加速度传感器通常以每秒几百次的频率采样,而温度传感器可能每分钟或每小时采...

展开全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