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位传感器 重要性堪比芯片却面临产业“高端缺位”,国产传感器急需突围
重要性堪比芯片却面临产业“高端缺位”,国产传感器急需突围
2021年12月底,南方都市报启动了湾区新实业深调研,聚焦新技术、新制造、新产业,推出系列新经济报道,寻找湾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增长极。
相关报道详见专题:湾区新实业深调研在智能世界,芯片犹如机器的大脑和心脏,传感器则犹如眼睛、耳朵和四肢,赋予机器视觉、听觉和触觉。伴随着“芯片荒”席卷全球,芯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传感器在产业发展的进程中仍重视不够。
3月3日,南都新实业调研团来到位于坪山高新区的深圳市昊岳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昊岳科技”),这是一家专注于汽车驾驶安全和车载传感器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立志成为中国传感领域的独角兽。
湾区新实业深调研视频 →→→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车载传感器的需求也在爆发。此次,调研团由南都深圳商业科技新闻部主任李颖带队,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创新部部长邱四海、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林维国、时代伯乐管理合伙人黎晓龙等来自产学研资各界的嘉宾共同参与调研,了解我国传感器的发展现状。
昊岳科技董事长兰云港在调研座谈中指出,传感器与芯片一样,是制约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的产品,世界上大部分高精尖的传感器都是国外公司的,国内的尖端传感器少之又少。不久前,美国发布的最新一期《关键和新兴技术清单》中,传感器被列入其中。
产业现状
低端传感器过度“内卷”,高端传感器缺位
智能传感器作为信息系统与外界环境交互的重要手段和感知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决定未来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能级的关键核心和先导基础。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传感器在各行各业应用广泛,无论是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领域,还是智能设备、大数据应用,都离不开传感器的支持。
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就已经开始关注传感器制造业;80年代,“传感器”进入国家攻关计划;90年代,在党和国家关于“大力加强传感器的开发和在国民经济中普遍应用”的政策指引下,传感器行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而21世纪以来,传感器制造业向智能化、微型化、集成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这对我国传感器产业高质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传感器行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优势,但也面临着“关键核心技术落后”“国产化程度低”“全球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
“我国低端传感器的竞争已经白热化,且利润微薄。”深圳市敏启传感器研究院院长王海峰参与座谈时表示,我国存在低端传感器过度“内卷”,高端传感器缺位的局面。
传感器包罗万象,总的来说包括四大类:消费类、工业类、医疗类和汽车类。消费类传感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量大、利润低,资金需求大;工业类传感器要求高,利润高,但实验周期长;医疗类的传感器则行业属性比较强,客户需求来源于医疗领域。
新华社照片,上海,2020年9月15日 第二十二届工博会在沪开幕 9月15日,参观者在观看一个装备有超声波传感器的机械臂进行作业演示。
而昊岳科技选择了在车载传感器上深耕。兰云港表示:“汽车类传感器需求大,团队对行业相对熟悉,所以我们主攻汽车类传感器。其实就是在做车联网方面的一些事情,通过传感器让物与物、物与人之间有了更多的交互。”
在兰云港看来,当前企业应更加专注于行业细分赛道,找准用户需求,注重卡位与创新,潜心研发高端产品,填补行业空白。同时,政府层面应给予传感器制造业足够的重视,提供政策与资金支持,重视行业人才的培养,以推动产业不断向前发展。
专家分析
人才制约严重,资源汇聚不足
2021年9月,工信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指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需要持续推进解决的问题,在高端传感器等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短板,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加大对高端传感器、物联网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
2021年,为推动我国传感器领域的人才培养,昊岳科技捐赠500万元成立民营非营利组织深圳市敏启传感器研究院,旨在将传感器人才和爱好者吸引到研究院来,给予他们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推动传感器行业的发展。
但兰云港表示,民营企业的力量对于整个行业发展过于单薄,无论是资金还是人才,行业发展依然面临困境。
王海峰在传感器行业已经从业20余年,如今担任深圳市敏启传感器研究院院长一职。他认为,我国传感器制造业发展受人才制约严重。传感器的研发设计是跨行业、多学科、多维度思维碰撞的过程,而很多学者并没有机会接触高精尖的传感器。此外,我国的大学目前并没有针对传感器设立专门的专业,只有基础性知识讲解,培养出的传感器人才寥寥无几。
调研团成员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创新部部长邱四海也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在国内,传感器受重视程度并不够高,特别是在高端的传感器的领域,资源汇聚不足,政府支持力度有限。他建议,政府层面可以着手建立“传感谷”等产业集聚地,提供资金、场地支持,引进高精尖技术相关的人才,培养人才和孵化产品。
在《深圳市关于推动智能传感器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中也明确提出,要补齐产业公共服务体系、鼓励专业园区建设和支持行业组织发展,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基础公共服务体系,打造智能传感制造专业产业园。
聚焦“专精特新”
自动驾驶赛道将产生大量独角兽
而传感器是自动驾驶的核心要素
中国汽车智能传感器制造业起步晚,相关企业发展历程短,加之汽车传感器行业本身有着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等特点,导致中国汽车传感器技术长期落后于国际水平,缺乏高精尖产品。
新华社照片,北京,2021年10月20日 北京启动自动驾驶“无人化”道路测试 10月19日,无人驾驶测试车辆在北京市亦庄一处测试路段行驶。
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林维国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会催生出新的传感器需求,尤其是自动驾驶对高精度传感器的需求,汽车智能传感器产业将迎来新的机遇。
随着自动驾驶的火热,汽车传感器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兰云港表示,当下爆火的自动驾驶,需要雷达系统、制动系统、导航系统、车载视觉等多个系统来感知外界信息,而传感器是感知的核心要素。
2020年7月,昊岳科技入选2020年广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正是基于持续在汽车传感器上的深耕。兰云港表示,公司有信心在今年可以达到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的标准,在未来三年内谋求上市,立志成为“中国传感领域的独角兽”。
调研团建言
作为深圳新实业深调研的发起方,南方都市报希望切实搭建起产学研资多方对接交流的平台,助力深圳的产业发展。时代伯乐管理合伙人黎晓龙:
自动驾驶是最近三年继智能手机之后,全行业非常关注的一个领域。业内人士也经常提新能源汽车下半场就是自动驾驶,我们也是非常看好这个赛道,未来将会产生大量的独角兽公司。北京大学深圳研究院创新部部长邱四海:
产学研的深度融合,需要汇聚各方的力量。北大深圳研究院拥有一批依托北京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实验室,主要是服务于深圳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赋能深圳市的中小企业,特别是像昊岳科技这样有志于高端技术产品研发的企业,也希望持续为它们赋能。工商银行深圳市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总经理林维国:
深圳的经济发展,民营企业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作为一个民营企业众多、科研应用广泛的城市,科技型的中小微企业对金融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作为银行的从业人员,我们希望更好地服务客户服务于深圳产业的发展。通过这种产学研资多方参与的深调研,大家可以相互取长补短,能够更好地把各自的能力发挥出来,更好地服务于中小微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这种创新型企业。策划:王莹 统筹:李颖
采写:南都记者 程洋 卢亮 实习生 白红国
视频:陈嘉欣 邓嘉俊
视频加载中...
凛冬穿越,2022中国手机残酷故事
当2022的寒风吹去了中国中低端手机撑起的繁荣销量,真相真是分外残酷。
文| 袁斯来
编辑| 杨轩
618手机大促第一夜还未结束,黄艺文已经清楚,即便赢家也只会“惨胜”。
今年厮杀异常惨烈。5月最后两周,挤了6家手机大厂的发布会。以往大促,大家只会选些要清库存的老款,这次却是“通杀”。
黄艺文原本觉得自家手机促销价“已经很极致”,但大促首夜凌晨,当在办公室电脑前屏住呼吸、等待友商打出促销底牌的她,看到小米几款手机直降300元、且可叠加京东plus300元抵扣券时,只觉得“真的夸张”。
毕竟,相比以往,今年黄艺文们多了一层压力:清货。
手机业有一句箴言:没有饿死的,只有撑死的——不怕货不够卖,怕的是老品库存砸在手里。而今年的情况是,去年的货还没消化,今年5月循例新机已经待发。
无人预料到今年一季度的暴跌。去年,全行业的关键词还是:缺货。大家为芯片争得焦头烂额,渠道商“有货就赚钱”。行业弥漫着乐观情绪,realme 去年卖出了5810万台手机,一位realme员工告诉36氪,去年底时他们计划2022年冲击8000万台。
但“灰犀牛”、“黑天鹅”接踵而至,局部战争、全球通货膨胀、一线城市疫情爆发。市场急转直下。
今年第一季度,根据IDC数据,中国智能机出货量同比下滑14%——具体到国产手机大厂情况更惨,小米下滑近2成,OPPO、vivo下滑超过3成。
放眼全球,一季度,中东欧出货量下滑超过15%,非洲跌了近30%。几个出货大区相继受挫,足以打破厂商们的定力。
“心理的影响对购买欲望产生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小米今年一季度财报会上,总裁王翔如此解释。
于是,今年618成了手机业陷于慌乱和焦躁后的第一个希望。
惯例在打破。过去大促时,手机厂商会尽量一碗水端平,很少会单独用某个平台的消费券。比如当天猫会员没有手机补贴后,厂商也不参加京东的会员促销。但这条不成文的规则约束不再。
大促结束,小米在各电商平台都拿到了销量冠军。但黄艺文看到的京东和天猫后台数据,除去刚独立1年半的荣耀,每一家手机同比去年销量都下滑双位数,包括小米。
“大家就是在用去年挣的钱补今年的窟窿。看谁手里的钱能撑得久一点。”她对36氪说。
真相还有更残酷的一面。
Strategy Analytics数据显示,今年618期间,苹果一家的手机销量,就占去了整体销量近一半。
据京东6月19日手机竞速排行榜,排在前二的分别是苹果的iPhone13(最低售价4798元)和小米的Redmi 9A(最高售价599元)——两者价差高达8倍。
也就是说,即便在今年普跌的大环境下,用户依然愿意买高端机——iphone一季度中国出货量反而上涨了17%——却不愿为国安卓机掏钱。华为手机被卡脖子失势后,其他国产手机并没有接住它的市场。
一位手机业人士对36氪如此评价:中国的高端机份额在华为和苹果之间打了一个转,“大家从来就没吃到过。”
当寒风吹去了中国中低端手机撑起的繁荣销量,真相真是分外残酷。
活下去
但首先,要先活下去。
年后开工不久,林辉就发现情况有些不对:公司每一周都在下调营收预期,第一季度结束时,比去年底的计划已经下调了三成。他们中高端定位的新品规划出货1000万以上,上市后发现,卖到300万就开始吃力了。
林辉原本打算换工作,但打听了一圈,放弃了离职的念头。“你现在根本就看不到底在哪里。”他对36氪说。
林辉作为供应链员工,也能明显感觉到产品部门的犹疑。在新品发布前夕,手机厂商产品负责人最常见的状态是“心里没底”。到了今年,新品焦虑又涨上几分。
他们时常在截止时期前大改方案。“就看能不能出奇制胜赢了对方。今天要上这个,过两天又要换一个。”林辉说。
大家不停揣摩对手的心思,万无一失的做法是在中低端机塞入更多的旗舰配置,2k屏幕、索尼IMX766传感器、120w快充这些旗舰卖点,即便这样,林辉经常听到的返工理由还是“竞争力不足”。
所有人不得不加入这场囚徒困境,幻想以田忌赛马式的招数战胜对手。
但难以调和的矛盾在于,价格天花板无法抬高,成本控制让他们曲肢难展。
公司开会时,讨论最多的话题从产品表现力变成了成本控制。过去通常只有一些走性价比路线的机型会有降低成本的特殊需求,现在几乎每个产品的负责人都会叫苦:“我们成本压力很大。”“这个东西我成本接受不了。”
林辉只能不停地打电话,威逼或是恳请供应商降价。
整个行业的出货量正以上亿台的速度衰减,所有人必然会感到寒冷的滋味。
徐志庆在一家头部厂商工作。他记得有一次凌晨3点,自己刚刚躺下,电话响起。徐志庆还半梦半醒,听到那头领导说:“来,我们开个线上会议,拉表格算算花了多少钱。”
徐志庆已经逐渐习惯这种节奏,但还是需要花很大力气才能从床上坐起来。
他在海外区工作,从年初开始,总部到分公司摸底的频率从一年一次变成一个季度两三次。他在很多个凌晨对着写满后勤、ASP(平均售价)、人工成本的表格,和领导一分分往下抠钱。
公司过去以大方出名,徐志庆很难想象,现在大家会为每台手机仓储费低了1毛钱兴奋。
徐志庆最近还试探性地下调渠道商利润,直到削减到他们能承受的临界点。“大多数人开始叫苦的时候,就不能再调了。”他告诉36氪。
OV系对线下渠道向来以大方出名——一位一线渠道人士告诉36氪,一些重点城市,最多时OPPO能给到体验店70%租金补贴——但今年春节后,一线城市的一些渠道,租金补贴已经砍了3成。(OPPO回应36氪,并没有出现补贴削减。)
当一位厂商员工向领导汇报渠道的抱怨时,领导道出实情:“别说商(渠道商)了,我们都不一定活。品牌方都不存活的时候,你还管得了零售商吗?”
36氪接触到的业内人都会高频说起同一个词:“降本提效”。当然,你不会在公开场合听到CEO们提到这四个字。
一位OPPO员工今年春天刚加入离职群时,里面只有200多人,三个月后已经挤进去快500人。一位小米的员工眼睁睁看到自己部门砍掉三成正式员工,但这和不少朋友所在的地方部门“团灭”相比,还算温和。
留下的人是幸运的,也不得不承受更大压力。一位小米的员工和朋友喝酒,对方为他的黑眼圈吓了一跳。他告诉朋友,只要有一天销量下滑,领导就会在群里@负责人,“不睡觉都要写报告复盘”。
滴血式扩张在2022年终究告一段落。
以狂奔出名的realme目标已经回调10-20%。而且realme内部谈论的话题已经从销量转向做好经营。“现在希望不是一味追求量,而说的是稳健。之前是牺牲毛利,不挣钱也做,现在不能这样。”上述realme员工对36氪表示。
而vivo内部将研发分为一年、三年和五年,超过三年的人数固定,一年以内的人数招聘严格控制,一到三年除非找到明确的研发方向,而且还要有前景的项目才会批准。
电商网站铺天盖地的广告消失了,每个花钱的人都变得“功利”。
过去黄艺文在京东、天猫都会买些曝光性资源,比如天猫互动城。这种资源位价格从几百万到上千万不等,只有曝光量,可能提升或巩固品牌的印象,但没什么转化率。年景不错的时候,她的公司会拨出部分费用扔进去。
今年她能分给单台手机的推广费虽然和去年持平,但预算会主要分给老客留存而非拉新,转化效率放在了首位,这部分资源自然被剔出清单。
业内人偶尔会回忆起2017年。那一年,vivo独家冠名天猫双十一晚会,OPPO花5亿拿下《中国新歌声》新一季独家冠名权,小米花掉19亿做广告和宣传,用户连夜排长队买华为Mate,店里喜气洋洋,灯火通明。
短短五年,恍如隔世。
海外阴云
并非哪里都是萧条的消息。
虽然中国手机市场在下跌,但根据gfk一份闭门会议报告预测,今年印度、南亚、中东非和拉美市场还会略有增长。
大家都在涌向海外。一位头部手机品牌的海外新兴市场工作人员严柏宇告诉36氪,今年到当地投标的厂商翻了一倍。新厂商的涌入,直接导致本地员工坐地起价,后来的厂商挥着钞票也招不到人,“早就瓜分干净了”。严柏宇提到,很多手机促销员上一份工作是在商场里卖衣服。
如果看价位段,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800美元以上的智能机出货量还增长了3%。(gfk数据,不包含北美市场)
可惜中国厂商并从中没分到什么好处。
2022年4月,西欧2000个消费者被问到“换手机时会买哪个品牌?”他们给出这样的答案:三分之一买苹果,三分之一买三星,十分之一买小米。只有1%的人会买OPPO,vivo购买者是0%。
虽然中国手机厂商在各大海外市场出货量名列前茅,但以往走的都是低价机路线。
2020年,OPPO在西班牙销量暴涨十多倍。一位业内人士记得,流传的销售秘诀是:只要比小米便宜就可以了。小米2022年的全球平均售价是226美元,而三星超过380美元。
中国公司还没有等到累积品牌力、向高端机迈进的时段——一位业内人士告诉36氪,在西欧,OPPO 虽然出货主力仍然是便宜的A系列,但两年扔进去30亿做营销,准备熬到高端市场花开——2022年的残酷现实,就给了他们沉重一击。
对应高端机上涨的,是中低端机的下跌。
因为全球通货膨胀正剧烈冲击中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肯尼亚是非洲三大手机消费市场之一,俄乌战争之后,当地主食薄饼Chapati 价格翻了一倍。在拉美,墨西哥的面包价格涨了22%。印度食品通胀数据创下8年新高。欧洲持续通胀,以至于欧洲央行11年来首次加息。
被日常基本生活消费掏瘪了钱包的人,今年当然不会着急换手机。
中低端手机市场首当其冲受害。根据canalys报告,第一季度全球200美元以下的手机出货量减少3400万部。
国内厂商不得不想方设法守住自己海外市场的基石。而200美元以下的市场没什么花哨的办法守护,无非薄利多销。
今年的海外市场结构,对中国手机厂商分外不友好。
在出货大头的海外运营商渠道,压价是残酷的。一个订单,严柏宇还没参加第二轮报价,就从海外运营商口里听到今年要丢单的坏消息。海外运营商的心理价位已经被严柏宇他们对手拉到更低,马上失去和他再谈的兴趣。严柏宇问起对手的价格,对方的回答让他死心,“没机会了,就算亏钱都降不了那样。”
一般运输海外售卖的产品还要加上出关、国际物流和进关费用等额外成本。近两年,海运价格暴涨,但对手给海外运营商最终报价是严柏宇公司产品从香港的出关价。这明显是自杀式的报价,唯一比拼的是谁能流血到最后而不死在场上。
以印度为例,最受欢迎的千元机,通常渠道利润只有50元,今年有些厂商还砍了5-10%。“OPPO(不包括一加)、vivo就不挣钱,realme、小米赚一点。”一位在印度的员工表示。
严柏宇还不甘心,问老板我们能不能也做个方案,再降点价?老板告诉他,没办法,去年的亏空还没补上,“今年还想稍微有点利润,挣点钱。”
事实上,严柏宇他们即使作为头部的整机厂商,今年要 “想稍微有点利润”都太难。在全行业大滑坡时,供应链上的一点短板,就可能导致全盘皆输。
长期以来,国内厂商在全球化的手机供应链上的地位一直不稳。需要他们消化产能时,还有一定话语权,一旦供应吃紧,常常处于劣势,这和苹果和三星很难相比。
三星自己把控屏幕、内存这些最关键的零部件,不仅不会缺货,还能控制成本。用严柏宇的话形容,就是“灭霸”。要打价格战,在他所在的地区,连性价比著名的小米也做不过三星。“被逼到裤子都没了。”他告诉36氪。
今年的三星更不留情。根据韩国媒体The Elec报道,它们压着5000万台库存,绝大多数都是中低端产品线。销库存压力之下,降价更是到了极致。今年第一季度,在亚太地区,三星300美元以下的低端机还出现了小幅度增长,已经把5G做成了标配。“拼成本拼不过,三星一压到底,直接饿死对方。” 严柏宇说。
而在全球高端手机市场上,中国公司更是被三星压制。
原因之一,是在关键零部件供应链上,三星无可撼动。比如,三星是全球唯一折叠屏卖出千万台的厂商,占了这一品类超过80%份额。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36氪,三星折叠屏因为有自研技术,目前仍是全球第一。他们会把最好的技术先供自己三星品牌的手机,其他厂商只能等待产能提升。比如2021年三星8月发布的折叠屏Galaxy Z Fold3,用上了“去偏光片”技术,其余厂商最快到今年年底才能用上,比 Fold 3晚了不止一代。
长期技术研发的缺位对国内手机品牌和供应链的掣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凸显出来。
当然,对于严柏宇这样的一线员工,他只能独自在焦虑中失眠到清晨,私下因为公司无法降低供应链成本骂两句。更常见的情绪是写总结时的无能为力,“我的妈,就是绝望。”
逆流而上
7月4日晚,当小米12S系列3999元起的售价出现在屏幕上时,雷军说:“我们的定价可能要让大家失望了”。
雷军在小米10时代喊出“冲击高端” 的口号,这一词早已成为国内厂商的口头禅。至少在国内市场,他们攀望高端的热望还没有冷却。
在春天一次内部会议上,雷军面色严峻地说:“我现在手里就四件事,汽车、芯片、信息化建设、股价。”
他告诉在场员工,乌克兰业务停滞,供应链虽然慢慢恢复,需求却没有了。至于解决办法,无非也是“要勒紧裤腰带”。
之后,雷军却话语一转,“也要加大研发投入。”
如果看第一季度财报,小米现在花钱不像“要勒紧裤腰带”的样子,研发费用涨了16%,销售、行政开支也上涨了双位数。即便出现局部减员,但小米整体员工数量同比增长了一万人,福利开支也没有明显缩水。雷军微博里提到的12S Ultra的索尼传感器开发还花了750万美元。
“必要投入要做,要翻身,就要解决短板。”雷军在会上这样说,他口中的“短板”,无非是所有中国公司共有的痛踵——技术研发。“这个时候大家不投入,我们投入研发,就是打越位站。”雷军在会上这样对他的下属解释。
开完会,一位小米员工听到他的领导感慨:今年这个形势,芯片投入还是这么大比例,雷总有魄力啊。
是魄力,也是情势逼迫,因为中国手机公司们正看着宽松时代一点点落幕 。
“中国手机市场彻底进入了存量市场,如果没有好的产品创新吸引他们,换机周期只会越来越长。”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胡柏山接受36氪等群访时表示,他印象中,智能手机早期换机周期是16-18个月,2022年已经到了36个月。
而且,618那组触目惊心的市场数据,展现出国内市场的另一个侧面。
整个618大促,仅在天猫,苹果就卖出了193.29万部iPhone,比所有安卓厂商相加还要多出20%。
破局的路其实一直都在那里,只是走起来太难。
在砸钱砸人的“冲击高端”运动后,根据Counterpoint 数据,2021年中国600美元(约合3800元人民币)以上价位Android手机的市场份额缩水8%。
荣耀给销售端下了死命令,今年高端机占整体销量比例要从7%提到10%。某些省份促销员卖一台4000以上的旗舰提成100-150元,没达标扣奖金。即便如此,根据一位业内人士对36氪测算,在某经济发达省份,荣耀就算达到市场10%销量占比,高端机总量也只有苹果4%。而赵明接受采访时,给出的数据是荣耀占4000元以上市场7%,苹果超过六成。
过去,国内厂商可以守在舒适区挣大钱。但在一个全球性的、市场化的行业,那样的舒适区迟早会消失。
现在,他们不得不在付出和获得不成正比的情形下,花钱、花时间,陪着国产供应链一起投入研发,提升良品率。
这条路上的不确定性或许超出预料。经历了两代产品辉煌,小米 12 系列的首月销量跌到小米 11 系列一半以下。其中原因多少和小米11体验不佳有关。骁龙8两代芯片因为高功耗被用户称为“火龙”,小米却拿不出太好的解决办法,大规模的Wi-Fi热点故障,也被用户骂了一个季节。
在可以预料的未来三五年,苹果还会是那个无法绕开的标杆。所以头部厂商尝试另辟蹊径,抢占苹果暂时没有占据的高地,比如折叠屏市场——即便它还充斥着太多的不确定性。
开道的办法,仍然是厂商们熟悉的性价比。OPPO折叠屏Find N推出时,看到7699元的定价,不止同行,连OPPO内部都吃了一惊,他们估计定价怎么也应该在1万元以上。
“利润不会很好。如果想要赚钱,还是要卖一万多。”一位供应链人士给36氪测算:市场上,折叠屏幕加上铰链要2800元,外加其他结构件和电池、加工费用,硬件总成本应该在5000左右。而通常手机硬件成本是售价的50-60%。按照他估计,50万台销量能保本,100万台以上才赚钱。
根据京东数据,OPPO Find N第一季度卖出5.35万台,OPPO没有公布过线下销量。一位业内人士告诉36氪,“OPPO最便宜那个量非常少(相对直板手机)。高配版加了一些单子,但是总体来讲还是不太挣钱。”
无论如何,OPPO还是靠价格打开了在折叠屏市场的声量。
Find N推出时,vivo的折叠屏NEX Fold正搁浅。原本这款手机定在和Find N同期发布。参与项目的一位员工记得,项目后期自己收到一封接一封标注为“一级风险”的通知邮件,来自研发部门的同事告诉他们,因为还达不到标准,发布时间再次推移。
OPPO和vivo折叠屏产品波折的背后,折射出所有国内厂商冲击高端的艰难:技术研发的难以把握,以及面对关键零部件供应链的无可奈何。
一位芯片行业人士告诉36氪,从去年骁龙Gen 1开始,小米开始逐渐减少采购高通的定制服务。今年小米一些模块更多由内部团队调试芯片,只使用高通基础售后。小米花了大力气拿下的徕卡项目,也都是自己和徕卡调试。“跟着高通做,隔年高通就能把一起做的东西给其他厂商。”
(小米对此回应36氪:搭载高通芯片的手机,小米都会和高通进行联合调校;小米12S系列在影像方面的调校由小米和徕卡联合完成。)
小米的同行们也抱有同样的想法:尽可能把原研技术牢牢握在自己手里。
另一位头部手机厂负责芯片调试的员工告诉36氪,他没有感觉到裁员的危险,反而看到整个团队三分之二的人力都投到高端机项目组。“我们有点想法和追求的,都想做高端”。
刀刃上的钱还是要花
为了砍成本,去年徐志庆所在的地区一口气裁了200多个导购,但因为当地线下市场极度依赖线下推销,今年初销量大滑坡,他不得不又补回了100多个导购,还给当地员工涨了薪。
即使是在坏年景,该花的钱还是要花。
在综合门店,OPPO反而加大投入。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OPPO就开始力推精品体验区。渠道老板只用出基础装修费,其余费用由厂家包揽,设计、装修一站式服务,一些4、50平米的体验区造价高达3、40万。隔壁厂商用几个柜台勉强拼接的展示区,预算只及OV的十分之一。
一位其他厂商的城市经理看到这些店铺出现时,脑中只有一个想法:丧心病狂。“就是重资产绑定。现在老板们都不能撤了,撤出去要赔偿钱。”
OV总部哪怕正在“降本提效”,新机上市后,也很愿意让代理挣够利润。比如销售高峰期在今年一季度的OPPO Reno 7,除了每台手机利润提点,卖一台还额外奖励100元。上述城市经理这样评论:“这叫钱都用在刀刃上。”
今年听说小米要发租金补贴时,渠道商许俊杰心里着实意外:和小米合作了这么多年,这么大手笔还是头一回。在二线城市,核心商圈一家100多平米的小米体验店,月租金会超过3万元。通常大渠道商都会运营数十家门店,一个月房租就会达到上百万。
许俊杰试探性地发微信问区域负责人:这事儿是真的吗?对方回了个微笑表情。
许俊杰提在心里那口气松下来,翻出小计算器算起账:闭店这些天,能拿到多少补贴,少亏多少钱。
从今年3月开始,小米陆续给线下门店发放总额1.2亿元的补贴。这次补贴不同寻常:受疫情影响不能正常营业的门店,闭店期间,小米将承担一定比例的租金,一些区域达到50%。
“小米终于做了件好事,为我们着想。” 许俊杰告诉36氪。
对小米而言,此时拿出这笔补贴并不容易。小米季度利润已经腰斩,根据gfk数据,小米海外最大粮仓印度的销量下降20%以上。
但小米的线下渠道在几家大厂中根基最浅,没有OV系的步步高时代旧部,和荣耀比,又缺华为的血脉与光环。所以,小米掏出这笔钱补贴渠道,可算逆势扩张之举。
“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这句在2022年被反复提及的话,此刻想来别有一番滋味。
当急速扩张十年、我们认为已经颇为强大的中国手机业,在2022年被迫穿越残酷凛冬时,从业者们痛苦、不适,但也获得机会以最冷峻的目光进行自我审视。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使用化名)
封面来源| 视觉中国
相关问答
信息技术服务的主体是什么?对于企业信息化来说,企业各级职能部门是建设的主体,信息化的主体是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依托力量是业务部门,支撑力量是信息部门。就是说,信息化最终是化“人...
陈昂的发明?1)对Bi搀杂钛酸锶的“量子相干态”的概念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2)提出“介电弛豫体”的概念。(3)揭示氧缺位对介电氧化物的电输运特性与极化机制的影...
物联网专业到底学什么? - 172****0270 的回答 - 懂得物联网“概念”如火如荼,作为提供产业有生力量的大学自然不甘寂寞,于是乎,各个学校都在筹建、设立物联网专业,可从各方面渠道的信息看,似乎所想传授...
热车怠速升高是怎么回事?换了控温传感器还是照旧,他有点敛了又说,可能是节气阀有问题了,我急着要去外地办事,我说,那就再换吧,朋友说不揍巧,现在没货,发货要等两天以后,我好无赖...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