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羊羽卓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安徽蚌埠传感器 蚌埠何以“传感”全国?

发布时间:2024-10-07 04:10:53

蚌埠何以“传感”全国?

来源:【人民网】

在温室大棚里实时监控湿度、温度等环境信息;在医院内监测病患生命体征;在公共交通中实现安全智能无人驾驶……走进位于安徽省蚌埠市的“中国传感谷”展示中心,种类繁多的智能传感器,令人眼花缭乱。

今天,智能传感器不仅遍及生活方方面面,在产业向新上更是不可或缺,它是自动化设备的“眼睛”和“耳朵”,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感谷展示厅内摆放的压力传感器。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透过一个个传感器,人们清晰地看到,蚌埠还是那个蚌埠,是淮河文化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蚌埠不再是那个蚌埠,而是全国三大传感器基地之一,是安徽唯一、全国不多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和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

5月25日,蚌埠市又迎来“高光时刻”。龙子湖畔,第六届中国(蚌埠)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如期而至,让蚌埠“传感”全国。

第六届中国(蚌埠)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现场。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为何是传感器?

从蚌埠市中心出发,一路向东,行至龙山路附近,一栋高楼上的“中国传感谷”红色大字格外醒目。

这里与合肥的“中国声谷”、芜湖的“中国视谷”并称安徽人工智能产业“三谷”。汇聚于此的100多家传感器相关企业,是蚌埠产业向新的重要动能。

蚌埠市靓淮河全貌。陈昂摄

你或许会好奇,这座曾经以传统工业为主的城市,是如何在高技术制造业的再立潮头,又为何选择智能传感器为突破口呢?

故事还要从三年前说起。

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智能传感器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部件,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检查产品。刘晨摄

在蚌埠市科技局副局长闻建忠看来,更为关键的是,位于蚌埠的安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深耕传感器领域20多年,初步形成了集芯片设计、制造、测试、封装和应用于一体的产业体系。

有了这一“龙头”,蚌埠市委市政府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机遇,决定大力发展智能传感器产业,通过延链补链固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于是,蚌埠市委市政府出台《蚌埠市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的脉络逐渐清晰。并相继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升级换代,“中国传感谷”应运而生。

含金量有多足?

在“中国传感谷”内,蚌埠希磁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热火朝天,每天有上千万颗磁性传感器,在这里经过一道道严密工序被生产出来。

蚌埠希磁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线。刘晨摄

手指甲盖大小的传感器,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它们把磁场、电流、温度等影响因素转换为电信号,完成智能机械的下一个动作指令。

“以新能源汽车为例,传感器就像是汽车的‘眼睛’和‘耳朵’,不仅帮助汽车感知环境,也决定了智能驾驶的安全性。”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弛说。

类似这样自主研发的高科技产品,仅仅是蚌埠智能传感器发展的冰山一角。如今,蚌埠智能传感产业相关企业达20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50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40家,覆盖产业上下游各个环节,经济规模总量超百亿元。

芯动联科MEMS陀螺仪的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中低精度光纤陀螺和激光陀螺,填补国内高端MEMS惯性传感器空白;北方微电子研究院“面向新一代超声诊疗的高性能MEMS换能器芯片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2022年省“揭榜挂帅”立项……

“中国传感谷”内持续涌现的创新成果,正不断提升智能传感产业的“含金量”,让蚌埠的智能传感器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发展成为全国瞩目的新兴产业。

“下半程”怎么跑?

智能传感器产业赛道好、机会多,但放眼全国,郑州、常州等十余个城市也在这条赛道上竞争。

蚌埠优势何在?又如何跑赢发展“下半程”?

中科米微生产线。陈昂摄

在蚌埠经开区管委会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幅中央创新产业园地图。相关负责人给记者指着地图中间的一块红色区域说,“再等半年,等它建成,我们就有从‘跟跑’到‘领跑’的底气。”

它,就是总投资50亿元的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这个被列入国家集成电路生产力布局的重大项目,将在今年年底串线投产。达产后,这里每个月能够生产3万片晶圆。

“晶圆是芯片制造的基础材料,在它的吸引带动下,从上游的研发设计,到下游的模组器件,将有一大批链上企业集聚于此,吹响智能传感器发展‘冲锋号’。”相关负责人说。

安徽禹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操作设备。刘晨摄

闻建忠认为,新技术的突破,既离不开“冲锋号”,更需要“集结号”。

自2017年蚌埠市举办第一届中国(蚌埠)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以来,每年春夏之交,各路精英汇聚龙子湖畔,交流全球传感器科技、产业和应用的最新成果,打造传感器行业盛会。至今已经举办五届,犹如一面镜子,映出蚌埠的努力。

在今年大会上,随着一条条支持政策相继发布、一批批产业项目签约落地,“小”传感撬动起“大”产业,向“新”而行的蚌埠,正用自己的力量影响全国。

闻建忠表示,作为安徽省人工智能和软件产业发展的先行区,中国传感谷计划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带动关联业态规模达到300亿元。

龙子湖畔,一个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正拔地而起。

(责编:欧恺、韩震震)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蚌埠,传感器人的“阿勒泰”

《我的阿勒泰》火了。迈出追寻热爱的脚步,去过心旷神怡的生活,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阿勒泰”。

而在一批传感器人心中,“先行者”蚌埠,就是他们的“阿勒泰”。

他们心中对智能传感器产业的热爱,探索,不懈追求,与年轻人对“阿勒泰”的向往如出一辙。蚌埠,是他们抵达传感器世界的理想之地。

5月25日,蚌埠举行第六届中国(蚌埠)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这又是一次传感器产业的盛会,是传感器人的顶峰相见。

那么,作为传感器人向往的“诗和远方”,蚌埠到底有着怎样的魅力?

中国传感谷

时代脉搏,风口上的那只“鹰”

什么是智能传感器?通俗点说,就是有了“眼睛”“耳朵”“鼻子”,让万物“感知与互联”。别看它“身量”不大,能量却不小。

智能传感器正因物联网应用的不断落地而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也是开启万亿级智慧物联市场的关键。

这和蚌埠有什么关系?

蚌埠,是中国三大传感器生产基地之一,也是全省唯一、全国为数不多的同时拥有集成电路及MEMS晶圆生产线的城市。

中国传感谷与合肥的“中国声谷”、芜湖的“中国视谷”,犹如安徽人工智能产业的“三剑客”。

这座近三年来声名鹊起的中国传感谷位于蚌埠市区东部,已汇聚100多家传感器相关企业,不断为蚌埠释放创新动能。

5月24日,大皖新闻记者来到中国传感谷,实地感受传感器产业的澎湃脉动。

在园区内,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一条总投资超50亿元的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它正在加紧建设步伐。

这个被列入国家集成电路生产力布局的重大项目,预计在今年年底串线投产。达产后,这里每个月能够生产3万片晶圆。

这将是蚌埠在传感器领域,从“跟跑”到“领跑”的底气。

而这条生产线,其实最初在“落户”上,也曾有过激烈竞争。当时是考虑建在蚌埠,还是另一座长三角城市,在两个城市之间做抉择,最终还是决定落子蚌埠。

“蚌埠传感器产业本身就有历史积淀和市场基础,还有人才优势,但最重要的还是政府给出了优厚的政策、税收、资金多重支持,综合考虑,蚌埠的优势都更加明显一些。”有知情人士介绍说。

传感器产业政策的“及时雨”,蚌埠从未停过。早在2017年,安徽省出台《安徽省半导体产业发展规划》,对蚌埠市以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为主的半导体产业有了明确定位;2018年,蚌埠市出台《蚌埠市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的脉络逐渐清晰……

在刚刚召开的第六届中国(蚌埠)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上,安徽再次出台14条举措,涉及加大投入、创新发展、人才引育等五个方面,用真金白银支持中国传感谷发展。

MEMS惯性芯片

摸准时代脉搏,蚌埠成了风口上的那只“鹰”,把握风向,审时度势,政策引领,顺势翱翔。

立足区位,智能传感“产业高地”

出了蚌埠南站,沿着东海大道,5分钟车程,即来到了“中国传感谷”。几乎每天都有各地的专家、客商、技术人员等,通过高铁抵达中国传感谷。

“我现在都不开车回家,坐高铁30多分钟就到了,快得很。”安徽禹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华东是徐州人,2021年6月,其所在的公司从苏州整体“转场”至蚌埠,更名:安徽禹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这是第一批进驻中国传感谷的企业。至此,李华东就常在蚌埠、徐州两点一线跑。

“蚌埠交通优势非常强,我们请的专家很多都是上海的,过来2个小时到了,下了高铁就到公司,这多方便啊。”李华东说。

李华东一语道出了蚌埠卓越的区位交通优势。

近些年来,随着高铁的开通,大幅缩短了蚌埠经开区与长三角地区、皖江城市带、中原经济区等重点区域核心城市上海、南京、合肥、徐州等的空间距离,积极促进区域间人才、技术、土地等资源互补,经济、文化、研发等协调合作。

蚌埠目前已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全面建设的立体交通网络,形成了与合肥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长三角经济带主要城市间“一小时经济圈”。

蚌埠发达的交通圈,不仅使人才、技术交流畅通,作为物流枢纽中心,企业也享受着蚌埠物流带来的便利。

同样是禹芯半导体公司,公司常用于塑封晶圆的一款导电胶,对时效和运输环境有着高要求,运输过程中,必须稳定保持零下50℃的温度,材料一经开封,则必须在24小时全部使用。

“我们订货后,头一天下午上海发过来,第二天上午就能送到,在蚌埠能做到‘次日达’。”李华东说,这比一般的三四线城市要快上半天到一天,大大节约了运输成本,也降低了损耗概率,这给企业带来的是实打实的节约和便利。

早在2018年,蚌埠就被列为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经过多年发展,物流为“翼”,俨然已成为蚌埠产业发展的推进器。

聚才引智,皖北“人才高地”

“新蚌埠人”孙文卫,一名90后理工男,2018年从合肥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因为爱情,来到蚌埠就业。

2022年,感受到“传感器”产业的发展热情,他应聘加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华鑫智感科技有限公司,从事传感器结构研发工作。

“公司里年轻人很多,来自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孙文卫说,在蚌埠,即使不在“传感器”行业,也会听到它的“传说”,能够在传感谷工作,也是一份“体面”的工作。

赵鹏飞是东北人,2011年毕业后,一直从事相关技术开发工作,早年“转场”过哈尔滨、深圳等地,2019年,跟随技术团队,来到蚌埠工作,现任华鑫智感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而在蚌埠工作一段时间后,他索性举家搬迁至蚌埠,孩子也在当地上学。

“蚌埠是一座宜居的城市,在这里住得很舒服,讲实话,公司给的待遇也不错,能在这里生活得不错。”赵鹏飞笑着说。

深圳市一家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属于传感器上下游配套企业,2024年4月,刚与蚌埠签约,将在这里开设一个新项目,厂房装修正在进行中。

这一次合作的“媒人”正是李华东,这是他推荐加入中国传感谷的第二家公司。“蚌埠确实值得干实事的企业来干点事,才会向合作企业去推介它。”李华东还透露说,他推荐的第三家公司正在洽谈中,他对蚌埠有信心。

第六届中国(蚌埠)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

在第六届中国(蚌埠)MEMS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大会上,安徽刚刚出台的14条举措中,又为蚌埠抢抓传感器人才“加了一把柴”。

举措聚焦智能传感产业集聚一批顶尖人才及团队,按需配置创新资源和研发机构,5年内给予项目经费支持和人才奖励,对具备取得巨大贡献或突破颠覆性技术潜力的,可“一事一议”提供支持保障等。

近者悦,远者来。人才兴,才能引领发展强。

是多方聚才引智,共同为蚌埠打造皖北“人才高地”聚力,绘就出了一幅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的生动局面。

其实,除了政策引领、卓越区位、人才汇聚,蚌埠还有服务优势,充实园区企业幸福感,产业优势提振企业家信心,企业优势又吸引传感器上下游企业向蚌埠集聚……

《我的阿勒泰》中有一句台词,“我喜欢你”的意思是“我清楚地看见你”。

蚌埠,传感器产业,正如朝阳散发着耀眼的光芒,被越来越多的人“看见”与奔赴。

因为“阿勒泰”,不在别处,就在追寻热爱的脚步。

在蚌埠,去追一束热烈的“传感”之光。

大皖新闻记者 朱庆玲 李勇 通讯员 王智聪

编辑 陶娜

相关问答

安徽蚌埠 解决了微米芯片问题是真的吗?

是真的!成功打破国外垄断,解决了光通信MEMS芯片研发和量产的相关“卡脖子”技术,为MEMS芯片国产化贡献力量后,安徽中科米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又瞄准了新的“赛...

我儿子被 蚌埠 学院录取了,学的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请问大家怎么样?谢谢?

光电信息工程是一门综合光电子技术、图像分析技术、通信技术、信息融合技术、计算机科学及控制技术于一体的现代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国防、通信、航空、航天...

展开全部内容